地名由来:观音桥街道因辖区内有一座观音桥而得名。
观音桥街道办事处地处毕节市东北面,距市中心约3公里,703县道贯穿全境,水、电、路、视、讯五通,四面环山。
有数千亩良田沃土,总面积7.25平方公里。全办辖2个村、29个村民组,有住户2282户,8504人。辖区内有十六小、十七小、十三中、职中等学校,有在校生2500多人。改革开放以来,非公经济和公有经济同时发展。全办有市水泥厂、地区佳盛包装公司、市观音缘矿泉水厂、市素琼酱油厂等24家工业企业,另有124个二、三产业个体经营户,发展形势大好。在农业生产上,根据地理优势,主要发展多品种反季节蔬菜、奶牛养殖等特色产业。建有420亩的蔬菜基地,养殖有54头奶件。2006年,全办工农业总产值达1178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3062元。
截止到2009年底,全办工农业总产值达14024万元,较1994年翻了近6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882元,较1994年增加了2倍多。自1994年建办以来,观音桥办事处历届党委、行政领导时刻铭记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于1986、1988、1996年先后三次到我办看望农民企业家熊廷顺和苗族农户杨德才时嘱托:“放开胆子干,党的政策不会变!”“要多办开发型的企业,让这里的娃娃有就业机会,扶贫先扶智!”“再困难也要送孩子念书……。2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谆谆教诲和殷切希望,观音桥办事处的历届党政领导始终牢记,转化为实践行动,带领全办群众紧紧围绕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非公经济为支撑,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经济强办为目标,整体推进各项工作,实现全办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是注重发展非公企业。现全办有非公有制企业32家,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全办运输、餐饮等行业的发展,有农家乐10余家,日接待客人600余人次,年收入上百万元。转移了农村劳动力上千人,仅熊廷顺创办的市水泥厂,就吸纳了300多人就业,职工的月工资平均在2000元以上,高的达3000多元,实现了一人务工,全家宽裕。
二是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观音桥办事处依靠地处城郊的优势,充分发挥农村远程教育信息网、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的平台,及时了解城区需求,指导群众盯住城里人的奶瓶子、肉案子、菜篮子和钱袋子,依托高寒山区现代设施农业集成示范项目带动,在奶牛饲养、生猪养殖、蔬菜种植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年产值达800余万元。因工作突出,2008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单位”称号,多次得到地委、行署,市委、市政府表彰。
历史沿革:
民国时期,为八寨乡六保地。
1956年,进入高级社,并入田坝桥。
1958年,成立公社时又划分为观音桥公社。
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红卫公社。
1981年,复名观音桥公社。
1984年,改观音桥乡,属海子街区。
1994年,改观音桥办事处。
2011年10月,改观音桥街道,属七星关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