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誉排行:
2019年9月,水蛇涌社区上榜2018年广东省“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创建单位名单。
基本介绍:
水蛇涌社区位于万江街道中部,东接大莲塘社区,南与共联社区接壤,西靠新村社区,北临上甲社区,辖区面积1.53平方公里。
1960年前隶属共联乡,1960年后分出成立水蛇涌大队。1983年设乡,1987年改区,1998年称村,2003年改为水蛇涌社区。
清顺治十七年(1660),邻村大汾篁村前韩、叶、袁三姓迁此,初名金龙涌,后仅余袁姓四户人家。传说有白发老翁经过,说金龙数十年生一子,而水蛇一胎数十条,改水蛇涌可保人丁兴旺,故易今名。聚落呈块状分布。农业主种水稻,盛产黄麻。村民以袁姓为主,少有异姓。1950年代袁林达以黄麻高产闻名全国,曾赴越南指导种植黄麻。1963年省委书记-曾来视察。办有砖窑、糯米粉加工厂等。
2000年以来,铺设巷道5800米,绿化面积1200平方米,植树1500棵。新建石堤2870米,一河两岸栏杆3694米,人行道1814米,公园2个,桥梁2座,水泥公路350米,路灯88盏,厂房29000平方米。农民公寓楼第一期工程为4栋60个单元,7440平方米,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
1966年9月份,村中粉厂建成投产。日产约1~2吨,产品单一,为粘糯米粉。生产从原来的手工作坊提升为半机械化生产。1970年代后期,粉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在莞城、附城、中堂、常平、高埗等地的粉厂中脱颖而出,成为米粉供应的主产地。产品从单一向多样发展,包括:熟粘粉、熟糯米粉等。日产量在60~70吨。80年代后期,粉厂开始试验水磨机,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同时也开始了排粉、米粉的生产,并另立“仙桃牌”米粉供内销,“孔雀牌”的出口量逐年减少。1991年至1994年,工厂人数发展到600余人,年产量达到1万多吨。1991年,产品“仙桃牌”东莞米粉获广东省优质产品和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2003年体制改革后,粉厂转给私人承包。
1993年,第一家来料加工厂——成俊针织厂落户水蛇涌村。水蛇涌村外资企业有7家:龙基手袋厂、天亚鞋厂、三润粉面公司、石华堂印刷厂、嘉信印刷有限公司、耀锦针织厂、成俊针织厂。民营企业有13家,分别是金辉针织厂、佳诚制衣厂、万通塑料厂、扬鸣音响厂、雅奇家私厂、光辉灯饰厂等。2002年发展到15家,2007年发展到20家。
2007年,社区总人口3614人,其中户籍人口1963人,外来暂住人口1651人,户籍人口从业人数1230人。全社企业及个体户145个,其中工业企业38个。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45万元(当年价)。社区经营总收入1040万元,支出338万元,纯收入702万元。当年可支配财政收入4060万元,资产总额11357万元,负债总额607万元,资产负债率5.3%,社区居民人均纯收入10499元。
2002~2007年,水蛇涌先后被授予“东莞市2002年度无毒社区”、“万江区2003年度市政及环卫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万江区2004年度民兵工作先进单位”、“东莞市卫生村”、“万江区2004年度冬季征兵工作全优单位”、“东莞市2005年度无毒小区”、“东莞市文明社区”“东莞市2007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
村里盛产水磨糯米粉和粘米粉,闻名国内外。
水蛇涌社区与新城社区、曲海社区、坝头社区、金泰社区、官桥滘社区、新和社区、拔蛟窝社区、简沙洲社区、胜利社区、新谷涌社区、共联社区、大莲塘社区、牌楼基社区、新村社区相邻。
历史沿革:
清顺治十七年(1660年),大汾篁村前(地名)韩、叶、袁三姓迁此立村,初名金龙涌;1961年,前隶属共联乡管辖,以后划分出成立水蛇涌大队;1987年,撤乡称水蛇涌管理区;1993年,撤区改称水蛇涌村委会;2005年,命名为水蛇涌社区居委会,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水蛇涌社区附近有海战博物馆、东莞可园、华阳湖湿地公园、鸦片战争博物馆、东莞植物园、南社明清古村落等旅游景点,有莞香、麻涌香蕉、东莞荔枝、莞草、东莞千角灯、石龙麦芽糖等特产,有东莞木鱼歌、东莞咸水歌、庙会(茶园游会)、东莞龙舟制作技艺、东莞赛龙舟、东莞麒麟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