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因在县城下方,即城之南,故称“下街”,后取“下”的谐音“夏”,与四季之夏相匹配,夏又有朝气蓬勃,生机盎然之意,村民委员会设立于夏街村,故名。
2021年12月,广东省爱卫会授于夏街村2021年广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夏街村是增城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的城中村,有7个经济合作社,常住人口1000多户3700多人,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我村紧邻城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对我村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也相对较早。在改革开放前,村民靠种养为生。改革开放后,村民在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带领下,大力发挥城郊和城中的优势,开展以城市发展同步的各种服务,使村、社、个人从以前农村的单一经济,发展成为多种经济齐头并进的格局。在开发区内的大街、临街位置预留征地的15%面积作为自留用地,用于集体或私人建商铺或厂房,到目前为止,我村各经济合作社已经建起综合楼15座,沿街商铺1千多间,社员平均每户都有一间商铺以上,基本上解决了社员的生活保障。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集体和个人的经济不断增长,文化事业不断发展。现在夏街村民正迈向文明文化,爱国爱家的小康生活行列。
夏街村与城丰村、廖村村、廖隔塘村、棠村村、陈桥头村、龙角村、木潭村、庆东村、棠厦村、莲塘村、金星村、新联村、庆丰村、蒋村村相邻。
历史沿革:
明洪武十八年(1368)称之为夏街村。
1952年土改称夏街小乡。
1957年成立高级社时与现在的城丰大队合为年丰社。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时拆分,夏街与槎岗拆分为两个大队。
1962年合并为一个大队,由于大队部驻夏街村故称夏街大队。
1983年11月,撤销人民公社,恢复夏街乡。
1987年1月,撤区改镇,撤乡改村,调整为夏街村民委员会,名称沿用至今。
夏街村附近有增城白水寨、何仙姑景区、增江画廊、增城博物馆、增城广场、小楼人家等旅游景点,有“增城挂绿”荔枝、迟菜心、增城丝苗米、增城荔枝、派潭凉粉草、增城乌榄等特产,有广州榄雕工艺、增城貔貅舞、增城麻车火狗、何仙姑与挂绿的传说、畲族拜祖公图、广州客家山歌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