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
薛坑口村位于歙县县城东南18公里,新安江畔,是新安江山水画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自然条件
薛坑口村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平均海拔300米,新安江流经境内,属钱塘江水系,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物产丰富,年平均温度16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750毫米,年均日照时数约为2323小时,全年无霜期245天,土质多呈千枚岩分化成的黄红色土壤。4~9月份东南风和西南风较长。
3、资源条件
村域度地总面积13.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50.6亩、其中水田865亩,茶园1125亩,桑园1579亩,枇杷园2485.5亩,山场5736.5亩。因此,我们将针本村实际特点,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计划形成茶叶、果树、蚕桑、苗木等为主的产业基地,注册成立各种专业合作社。加强新良品种引进与推广,不断提高产品附加值;认真做好病虫害综合防治工作、充分发挥县农民信箱和远程网络的作用,传播新的信息和技术,发展现代化农民,引进优质农产品,带动农民的积极性。
4、优势条件
薛坑口村是著名音乐家张曙的故居所在地,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为学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柔川组有着保护较好的古民居,对文化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优越的自然气候条件有利于发展林牧业,还可以发展毛竹、油茶等产业。
5、存在的困难
新安江将坑口乡分隔两岸,我村位于公路对岸,没有公路直接与外界相通,只有一条村村通道路经森村乡、雄村乡通往县城。我村由于基础条件薄弱,经济发展缓慢,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部分村庄公路都为村村通工程所建,路窄级别不高。我村由于受自然条件限制四周环山,无有一定规模的工业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甚少,农业机械化和产业化程度低,农业生产抗灾能力不强。
二、历史沿革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为薛坑口村属于歙县三十六都五图,民国时属薛坑口属于薛阳镇,解放后属于于薛阳区薛坑口乡,1955年属于王村区薛坑口乡,1959年属于瀹潭大公社农岗管理区,1961年属于城关区坑口公社,1984年至今属于坑口乡。
三、村名来历
清朝道光八年取名为薛坑口,1961年取名坑口公社,因乡驻地故沿用至今。
四、经济发展状况
1、全村分3个自然村,共24个村民组,现有居民1000余户,总人口3189人,其中全村劳动力2250人。经济收入以传统农业为主,务工经济为辅,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达6181元。
2、村养殖业主要以猪、鸡、鸭为主,农业养猪户均1头左右。
3、薛坑口村是一个农业村,主要以茶叶、蚕桑、枇杷、捕鱼为主,辅以少量的菊花和其他农作物(油菜、水稻等)。
4、全村劳务输出量很大,外出务工人员1400余人,年创劳务收入达1500万元以上,是薛坑口村民的重要收入来源。
五、党建工作情况
因2008年、2010年村级区域规模调整,薛坑口村由坑口村、薛源村、勤俭村合并而成,村委会驻地坑口,乡政府所在地。村辖有10个村民组,1025户,3133人。村设党总支1个,下设2个党支部(坑口和薛源党支部),现有党员115名,其中流动党员6名。对流动党员均建立了联系卡,确定联系人,并每季度进行联络一次。跟踪了解党员在外的思想、工作和生活情况。各党支部每年进行新党员发展,对每位党员一年进行一次评议,对无职党员给予设岗定责,同时进行动态考评。
六、基础设施建设
1、作为县级你农村建设示范村,目前村两委已经完成了护岸、码头、村级街道以及桥梁、村委会的项目建设,主要路段设置了垃圾收集想,村容村貌有了根本性的改观。
2、2009年将自来水安全饮水工程立项,在2010年底到户安装完毕,全村已经完成芳吭、瑶村、上旺、大源、薛源等村民组自来水建设,改善居民用水困状,现今卫生安全饮水率达96%。村内道路以现有道路为起点,村主干道和村内道路基本完成道路硬化,陆续对道路完成整修与维护。
3、村内排水设施正在优化改善,解决居民用水合理排放问题,不断健全排水管路网。
4、乡镇府正积极筹建从薛坑口通往南源口的县级公路,计划在十月内开工,2012年十月通车竣工,解决长久以来村民交通不便的困难,设立停车场,修建并扩大码头,积极推进薛坑口村新农村建设。
七、新农村建设
薛坑口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同时充分发挥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用党建工作新理论指导和推动新农村建设。
薛坑口村附近有棠樾石牌坊群、徽州古城、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景区、鲍家花园、搁船尖风景区等旅游景点,有黄山毛峰、三潭枇杷、三口柑桔、歙砚、问政山笋、大方茶等特产,有黄山毛峰绿茶制作技艺、徽墨制作技艺(黄山市歙县)、中医诊法(张一帖内科疗法)、西园喉科、徽派版画、新安医学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