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
“洞”原指田垌(峒),相传因元代有乡人在此遇仙而得名,民国分仙洞南、仙洞北,仙洞北简称“洞北”,故名。
基本介绍:
洞北村概况
洞北村地理位置,位于江门市新会区崖门镇北面约6公里处,东至银洲湖,南至洞南村,西至古斗山,北至水背村,面积6.66平方公里,此地人杰地灵山清水秀,素有仙洞之称.
全村共有十个自然村,总人口1965人,共有耕地面积3500亩,其中鱼塘面积2500亩,水稻面积1000亩,山地面积3655亩。
全村分两级经济管理,村委分经济收入主要靠发包山地,鱼塘等,年收入约20万元,全村十个村民小组,各组经济收入也靠发包鱼塘及山地,年收入约100万元.
洞村近几年来在村两委正确领导下,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全村大道基本铺设了水坭路,并装上了路灯,农田大搞水利设施,全部农田\鱼塘实现电网化,主要机耕路能通机动车,村文明建设方面,全村设有篮球场三个,村委会内设有彩色电视机桌球台,等娱乐设施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体活动。
洞北村与水背村、洞南村、田南村、坑口村、横水村、京梅村、古斗村、田边村、明苹村、甜水村、黄冲村、龙旺村、京背村、南合村相邻。
瓦窑口古窑址
瓦窑口古窑址(440705-0009),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瓦窑口山脚,西倚古斗山脉,东为稻田。窑址于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时发现有窑炉4座,围绕山脚分布,形制一
洞岩里古窑址
洞岩里古窑址(440705-0002),位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部崖门镇洞北村老廖山脚,西南为古斗山脉的老廖山,东北为洞岩里古村落。窑址为2008年6月文物普查时发现,暂发现有窑炉3座,倚山
历史沿革:
南宋咸淳九年(1273),杨姓先祖从南雄珠玑巷迁到白叶坑立村,以坑名为村名。
随后廖、陆、刘等姓相继迁入,村名未变。
元至元年间(1335-1340)改称仙峒。
明代有仙峒甲、仙峒村。
清康熙县志已作“仙洞”。
民国时期至1951年属第七区洞南乡。
1952年改属第十一区洞南乡(1955年第十一区称崖西区)。
1958年成立洞北管理区。
1959年称洞北大队。
1984年称洞北乡。
1986年称洞北村委会。
1988年改称洞北管理区。
1999年复称洞北村委会。
2002年崖南与崖西合并,属崖门镇,仍称洞北村委会。
周边相关:
洞北村附近有瓦窑口古窑址、洞岩里古窑址、启超故里·小鸟天堂文化旅游区、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宋元崖门海战文化旅游区、小鸟天堂等旅游景点,有新会陈皮、新会大红柑、新会甜水萝卜、睦洲黄沙蚬、新会柑普茶、陈皮鸡等特产,有白沙茅龙笔制作技艺、火画扇、崖门海战流传故事、新会司前木版年画、新会葵艺、新会“蔡李佛”拳术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