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稼乡介绍

地名由来:相传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人们开发此地,一片阴森古林,乌鸦窝巢密布,两溪汇流形成三叉水,侗语称“子稼”,民国三十年(1941年)更名大稼。

大稼乡位于黎平县西北部,距县城72公里,东临罗里乡,南接孟彦镇,西靠尚重镇,北与锦屏县固本乡接壤。全乡辖17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31个村民小组,3683户145606人,其中农业人口15083人,居住有侗、苗、鍫、汉等民族。境内为典型的中低山峡谷地貌,切割深,平地少,土壤以黄壤为主。平均海拔800米,最高海拔为竹山村的双龙坡1270米,最低为八里村的八里河450米。年平均温为15.1℃,属中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年最高温33.9℃,最低温-6.1℃,年总积温5488.8℃,无霜期194天。年降雨量1310毫米。全乡土地面积167426.8亩(111.67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130299亩,草地面积9639.6亩,耕地面积6479.4亩,人均占有耕地0.41亩。人均纯收入仅为998元,人均产粮183.5公斤,吃饭问题远远不能自给。全乡共有贫困户747户3122人,其中五保户104户113人,属省级二类贫困乡和州委州政府“两山”扶贫乡镇之一。全乡17个行政村只有5个村通公路,3个村处于半通状况,9个村未通公路;也就是说58个自然寨,仅有7个通公路,4个处于半通,还有47个尚未通公路。全乡共有13所完小,1所戴帽中学,11个教学点。其中有砖混结构校舍仅为4个,其余均为木质结构校舍,校舍极共简陋。中学至今尚未独立,没有办学场地,目前还在租借乌下江场部办学,师生校舍拥挤,办学条件极其艰难,教育基础设施亟待改善。

大稼乡位于清水江水系上游,住着侗、汉、苗、鍫等民族,他们依山傍水而居,除了在当地发展生产,推进地区经济繁荣,还创造了传承后人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文化。民居独特,民族工艺精湛、民族山歌、琵琶歌、酒令歌、拦路歌深受当地人民群众的喜爱,特别是侗族琵琶歌已闻名远近。民居以吊脚木楼为主,民族工艺主要有刺绣、竹料编织、芦笙制作、木工、石碑雕刻等。大型的民族民间活动有举行山歌对唱,身着民族盛装的苗族芦笙踩堂,侗族芦笙伴琵琶歌踩堂等。具有典型代表的是邓蒙村和高孖村。邓蒙村位于我乡东南部是苗族特色风情的代表,距乡所在地5公里,有303户,居住着苗、侗两个民族,苗族占95%,森林覆盖率62%。境内自然生态独特,民族文化保持完好,村寨内古树参天,林中有寨,寨中有林,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系人与自然和谐相容之境。邓蒙村的建筑、服饰、民族风情均保持着古老的苗族特色,民居住房均.

历史沿革: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属古州八万军民总管府。

明万历十年(1582年),大稼随黎平府,属沅辰靖道节制,属湖广行省。

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复属贵州

清咸丰元年(1851年),黎平知府胡林翼创开保甲,扶持地方合款,高东款所在地是高子寨。

民国二年(1913年),黎平府改为黎平县。

民国七年(1918年),黎平设东、南、西、北路分局,高子属西北路分局,设有保、甲、排行政组织。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置高东乡。

民国三十年(1941年),置大稼乡。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春,大稼乡政府驻地从高子迁驻大稼。

1950年12月,建乡。

1958年9月,成立公社。

1959年1月,设为工区。

1965年1月,复置公社。

1984年5月,大稼公社改为大称乡,属尚重区。

1992年,平底乡并入大稼乡。

大稼乡周边行政区地图

黔东南州乡镇街道地图

黔东南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