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砂村介绍

地名由来:“碧砂村”指宋末元初,潘、刘、彭3姓先民分别迁此居住。因当地遍布白色粗砂,故称为白沙浦,俗称白砂铺,后雅称碧砂。

基本介绍:

碧砂村简介

碧砂村位于莲花山南麓,韩江北面,北与盐鸿镇相邻,东与东里镇相邻。南宋淳礻右十年(公元1250年),先后有潘、刘、彭等3姓居民到莲花山南麓坡地,与莲花古寺对望的地方定居。因地坦遍布天然白色粗砂,故称为“白砂铺”,后雅称为“碧砂”。

碧砂是“二战”时期革命老区村,全村土地面积3.037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283亩。2002年,全村总户数802户,总人口3488人,村集体经济收入1370.78万元,农村人平收入2990元。全村共有姓氏45个,其中人数较多的是潘姓,其次是林、陈、杜、李、张等姓。

1979年以后,碧砂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经济。至2002年,全村水果、蔬菜、禽畜、工厂化食用菌生产等四大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40%,其经济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70%。全村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90亩,农作物总产量4157.5吨;禽畜饲养总量20092只。大面积引进优稀水果,种植的“赤叶荔枝”、“乌苏杨梅”名闻遐尔。全村种植荔枝、番石榴、龙眼等优稀水果共300亩,总产量达228吨。工业经济也有所发展,至2002年,全村拥有小型企业20家,主要产品有纸制品、凉果、食用菌、玩具工艺、塑料等。座落境内的莲花山麓、莲花山温泉度假村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胜地。

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1990年到1999年,新建村办公址、老年人活动中心、村主干道及公共巷道铺设水泥路面。兴建占地面积200平方米的两层农村卫生医疗站,并配置新的仪器设备;建设7座无害化公厕。1996年,投资300万元新建一座四层教学楼及其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2200平方米,改善了学校教学环境,还成立教育奖学奖教基金会。1997年,新建设了农副产品交易市场。1998年,开辟果区道路和农田耕作区道路,铺设供水管道,实现了饮水自来化。

碧砂村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村道和公共场所全面进行造林绿化。消灭荒山迹地,积极发展果林业,使全村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3.1%。建成了汕头市第一个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设计规模为日处理生活污水1000吨。对全村6个污水池进行填埋整治,修筑排污暗沟,使全村的生活污水都能经过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程处理后排放,有效地解决生活污水污染。2001年被广东省环保局授予首批“广东省生态示范村”的光荣称号。

碧砂村与东光村、东浦村、后浦村、下寨村、隆北村、隆华村、隆南村、梅陇村、南美村、南塘村、上墩村、西浦村、溪西村、新楼村相邻。

历史沿革:

创村于宋末元初。

前属海阳县。

明成化十三年(1477)属饶平县

1949年属澄海县苏北区

1953年碧砂、东浦、梅陇合称碧砂乡,属澄海县三区。

1957年属十五乡。

1958年9月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属第二支队204团。

1959年设碧砂生产大队,属苏北人民公社。

1961年属十五乡人民公社。

1983年11月设区建乡,碧砂、东浦、梅陇合设碧东梅乡,属十五乡区。

1986年11月撤区置镇,设碧砂村,属十五乡镇。

1990年设碧砂管理区。

1995年属莲华镇。

1998年设碧砂村,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碧砂村附近有前美古村、陈慈黉故居、名贤余氏家庙、德华民俗文化公园、樟林天后圣母庙、樟林古港等旅游景点,有橄榄菜、酸咸菜、东里猪脚饭、卤鹅、猪头粽、樟林鼠曲粿等特产,有澄海蜈蚣舞、澄海灯谜、潮阳英歌、潮阳剪纸、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等民俗文化。

碧砂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汕头乡镇街道地图

汕头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