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寺村位于精武镇西北部,土地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3600亩。全村共有农户665户,人口1842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00人,劳动力1028人,党员48人。2014年达到年人均纯收入17850元,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长足发展。
2014年以来,马家寺村积极响应精武镇党委打造“村级小老虎”的号召,经村两委班子和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于2014年底达到1082万元(已达标:率先跨入“村级小老虎”)。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马家寺村于2003年组成建立了由四十多人参加的秧歌队,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除此之外,马家寺村还建立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系统等,越来越多的村民前往农家书屋借阅书籍,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2015年,按照区、镇工作要求,投资3万元打造了村级综合服务站,占地75平方米,共有干部值班、党群、民政、计生、劳保、综治等6个服务窗口,可办理53项业务,建立健全了来访接待、首问负责、检查考核等14项工作流程和10项制度,为群众提供热情周到、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解决了群众办事“最后一步路”问题。
明永乐年间洪洞县移民田、马两姓建村。明末清初,马家捐款白银五百两,在村内建观音大寺,故此得名马家寺。
马家寺自清中叶从静海县划入天津县,至1953年划归天津市津西郊区,至今隶属西青区不变。
历史上的马家寺村土地贫脊,俗称卫南洼。“卫南洼,卫南洼,旱了收蚂蚱,涝了收-”。又称“老东乡糠菜半年粮”。贫苦农民只能靠扛活卖短维持生计,并先后有二十余人作为华工出外谋生。统治者政治腐败、地主剥削无度,人民一直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
清末1900年外强势力入侵,更加激发了人民的群起抗争。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境内兴起,团民们在首领刘十九率领下,高举反侵略、杀洋教的义旗,以鲜血和生命在“北洼大战”中严厉打击了侵略者的嚣张气焰,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的英雄赞歌。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烽火中,中共津南县委第七区区委书记张良来村发动组织群众挖地道、扒铁路、剪电线,以各种形式与日本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土匪汉奸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了新中国的解放,年仅二十二岁的张良被捕后惨遭敌人杀害。烈士的鲜血洒在这块土地上,在人民心目中树起了永垂不朽的丰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民营企业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崛起。
经过60余年的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得到普及和巩固,幼儿教育、成人教育水平逐步提高,村民从目不识丁的文盲、半文盲变成有文化、有知识的新型农民。
在六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勇敢的马家寺村人民谱写了光辉的篇章。展望明天,马家寺村前程似锦,光辉灿烂。
马家寺村附近有杨柳青古镇、石家大院、天津水高庄园、天津热带植物观光园、天津希乐少儿休闲旅游区、精武门·中华武林园等旅游景点,有石头门坎素包、沙窝萝卜、盘山盖柿、耳朵眼炸糕、白汁银鱼、冬笋虾卷等特产,有杨柳青木版年画、津门法鼓·挂甲寺庆音法鼓、京东大鼓、评剧、林亭口高腿子高跷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