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境内古建筑曾有高大楼阁而得名。
高楼乡位于武山县西面半干旱山区,距县城30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平均海拔1840米左右,平均气温9.6℃,属温带大陆半干旱气候,年平均降水量480mm。有21个村3743户18805人,全乡总耕地面积46957亩,其中川地2395亩,山地44562亩。漳河由西向东流过,水资源充足,加之土质肥沃,特别适宜种植业发展。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通过政府的大力宣传引导,扶持带动,高楼乡的种植结构近年来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变。按照“川道蔬菜山区药材”的发展思路,在山区15个村在保证粮食种植的基础上,发展种植中药材3500多亩,种植洋芋3100多亩,户均达到1亩药材、1亩洋芋。地膜粮食种植达到2100亩,复种套种各类经济作物800多亩,不但保证粮食自给,而且增加了农民收入。蔬菜大棚和冬暖棚的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建成大棚69个,冬暖棚9座,全乡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600多亩,值得一提的是高楼的辣椒,皮薄肉厚、色鲜味香、储存时间长,深受人们青睐。
大力实施发展抓项目战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兴修灌渠进水口2处,开挖渠道2公里,衬砌渠道4公里,改造人饮工程3处,建成“121”水窖1870多眼,配套手动压泵500多个。高漳公路丁门至漳县孙家峡段全面打通,付家门至叶兵农三级公路正在修建,为进一步开发铁笼山旅游资源做好了准备。电力、电信、通讯事业近年来有了空前的发展,全乡农电、电视、电话实现了村村通,移动信号覆盖面达60%以上。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全乡有村级小学18所,中心小学1所,初级中学2所,有教师121人。
特色经济发展较快。传统木雕工艺,已有很久的历史。在政府的重视、扶持和引导下,仿木雕刻工艺,有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仿古供器、团桌、花架等在省内外已占有很大市场,现已发展木雕加工点4个,民间木雕艺人13人。养殖业迅猛发展。在退耕还林区套种牧草,带动了小家畜的养殖,目前,全乡已形成养殖大户40多户,羊只存栏达到2100多只,养猪350多头。
旅游业发展具有潜力。位于高楼乡南部,作为三国古战场之一的铁笼山,有着悠远的历史流传,许多景点在民间都有神奇的传说,开发铁笼山旅游资源,是挖掘历史韵味,打造地方品牌,发展地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历史沿革:
明清时,属宁远县晋平里。
民国元年(1912年)后,属武山县第五区署。
1949年8月,武山解放后,属鸳鸯区署。
1950年6月,设刘川乡。
1952年10月,分设刘川、高楼、铁笼3乡,属鸳鸯区管辖。
1955年11月,撤区并乡后,属鸳鸯区,称高楼乡。
1958年4月,并入新寺公社,分设高楼、刘川、铁笼3个管理区。
1962年1月,体制调整时,成立高楼、铁笼2公社。
1963年4月,增设刘川公社,高楼、刘川属鸳鸯区,铁笼属马力区管辖。
1965年8月,撤区并社中将3公社合并称高楼公社。
1983年12月,改为高楼乡。
2017年1月,撤乡设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