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唐天祐年间(904年-924年),卢龙节度使刘仁恭割据幽州,并在此处筑大安馆,因此得名。
大安山乡位于房山区西北部深山区,属太行山余脉,位于百花山中山地带,大石河流域,距区府良乡50公里,距市区90公里。全乡总面积70平方公里(含大安山矿18平方公里)。辖大安山、西苑、赵亩地、寺上、中山、水峪、瞧煤涧、宝地洼8个行政村和大安山矿社区,乡政府所在地在大安山村。北面老龙窝、寺上梁、大寒岭与门头沟区交界,西有大塌梁与史家营乡接壤,南、东两面与佛子庄乡为邻。大安山乡辖区(含大安山矿)总户数3501户,总人口9934人,其中,农业户数1783户,农业人口4463人,劳动力2640人。本乡属深山区,地形地貌复杂,地势起伏,山势陡峻,西高东低,境内海拔最高点老龙窝1645.8米,最低海拔点274.6米,相对高差1371.2米,无霜期180天左右,常年降雨量550毫米左右,年平均气温11摄氏度。全乡有耕地面积224.2公顷、基本农田187公顷、林地4500公顷、其中人工林公顷、自然林公顷、草地面积300公顷、水资源较缺泛,机井4个、平均每小时出水平方米,全乡电力充足。乡内主要公路是红大公路,乡政府距108国道为15公里。现有村级公路8条,总长度28公里。2004年,西苑和瞧煤涧两个村铺上了柏油路面,赵亩地、寺上、中山、水峪、宝地洼五个村铺设了水泥路面。2004年11月,全乡八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路面硬化改造工程,彻底改变了山区人民的出行条件。乡内开通了948长途公交车,一小时一个班次。2005年7月28日,大安山乡把“村村通”有线电视入户工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建设,全力打造适应全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环境,率先实现有线广播、视频、宽带“村村通”,有线电视“户户通”。四位一体”的开通,实现了山乡人民对广播电视、信息网络事业梦寐以求的愿望,也结束了山区信息闭塞,百姓看电视难的历史,这是继大安山乡公路“村村通”改造工程实现后的又一条信息高速公路,拓宽了全乡百姓致富、就业的知识视野和信息渠道。大安山历史悠久。据考证,11万年前就有人类在此活动。大安山,自古为京畿之地,唐末宋初并入辽邦,历金元到明代重归汉族统治国家之中。大安山居通往河北、山西和内蒙古的重要通道侧翼,属兵家必争之地,古代统治者曾在这里屯兵,并建有行宫。对西汉、南北朝、辽时期的制陶、造币、屯兵等都有传说和印记。
大安山烈士碑亭
大安山烈士碑亭为房山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建于1974年,位于房山区大安山乡大安山村,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于振边等77名烈士,立碑并建方形碑亭。亭坐北朝南,木结构八角形攒尖顶,建筑
历史沿革:
民国五年(1916年),大安山地区属房山县五区。
1949年,大安山地区属房山县九区。
1953年,设大安山乡。
1956年,西苑乡并入大安山乡。
1958年,大安山地区属周口店区百花山人民公社大安山管理区。
1961年,属房山县,设大安山人民公社。
1983年,大安山公社改乡。
1992年,撤北京市矿务局工农区办事处,划归房山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