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辛庄村
明已成村。相传因明代皇亲于此设立庄田得名,原名皇亲庄,后谐音更名为黄辛庄或黄新庄,位于良乡东北部,东南邻吴店,东北1.8公里是哑叭河,西南1公里为渔儿沟,北1.5公里至房山区与丰台区分界线;村民均为汉族,先祖从何迁此定居,无考。据现居村内几大姓氏族谱记载和祖先传说,闫氏、高氏为明末清初自山西洪桐大槐树迁至此,于氏为山东移民。村址地处山前平原,海拔45.4米,主街东西向,主产小麦、玉米、杂粮。地势平坦,土地肥沃,为历代良乡地区物杰、粮丰之村落。
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修建行宫一座,宫内占地40亩,坐北朝南,由三层殿亭组成,建筑宏伟,松柏参天,大殿保留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几经改造后,行宫后花园,假山和几十株松柏尚存,其中最大一棵松树直径需五六个人合围,树冠之大,半亩有余,稍遇微风,松涛之声绵延数里相闻。黄辛庄行宫是良乡地区著名古迹之一,属区级文化保存单位,该行宫是清皇帝由北京去易县谒陵途中第一座行宫,往返皆下榻于此。皇差大道傍村南而过,道宽三丈六尺,路旁每隔二里设水井一座,用于皇帝钦至时黄土铺路、净水泼街、以示神圣。据传建造故宫所用巨型汉白玉石料的运输,亦靠此路在寒冬时节泼水结冰从房山石窝运至京城。黄辛庄行宫是研究清史的实物资料。
该村由于建村较早,是良乡地区历代人口大村,村风淳朴,崇文尚武,清末民国初期即有私塾学堂,民国期间设立初级小学。解放后,一九五六年建立高级小学,如今黄辛庄学校已成为集小学、初中为一体,师资雄厚、设备齐全的现代化九年一贯制学校,村民子女大都就读于此。黄辛庄龙灯会、少林会兴起清末民初,盛极新中国成立以后,现今均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
该村历史上也曾多次经历重大自然灾害,1939年(民国二十八年)水灾,1955年洪水过后,又蝗虫成灾,村民抵御水患,修建田埂,人工修河。一九七六年唐山大地震村内房屋遭受轻微破坏。
时过境迁,沧海桑田,黄辛庄在新中国成立以后(1949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黄辛庄已成为房山新城良乡组团的一部分,已成为城市中的农村,黄辛庄现已看不到农耕社会的痕迹,正步入城市化、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黄辛庄现有常住人口近三千人,流动人口近千人,其中户籍人口2963人,农业人口1861人,旧村驻民已有半数以上拆迁住楼,黄辛庄住宅小区(东里)已基本建成。不久的将来,一个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宜人的新黄辛庄即将建成。
黄辛庄村附近有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石花洞风景名胜区、东湖港、七渡花果山、圣莲山风景区、房山十渡等旅游景点,有上方山香椿、房山磨盘柿、北京补花、张坊磨盘柿、京绣、金北联红小豆等特产,有杨家将(穆桂英)传说、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上万村小车会、苏造肉制作技艺、京西隗氏祭祖习俗、北窖村音乐会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