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建村于明初,因位于赵王河(古河道清朝淤平)西岸,故为西排村,日久叫成喜伯,此村设渡口,船只多聚于此,遂起名汇伯口。后演变为惠伯口。
惠伯口村位于辛中驿镇正西偏南6公里处。是原惠伯口乡政府驻地。坐落于辛惠公路(辛中驿至惠伯口公路、县级公路)西端,辛中驿工商所、国税所、地税所设于此地,任丘邮政局、电信局惠伯口分局通讯大楼坐落村东。支部3人,党员52人,村民代表26人。全村现有人口1285人,耕地2145亩,人均收入8125元。惠伯口村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交通便利,电力充足,各种生产设施完备。商业、运输业、集市贸易、电料经销是的主导产业,收入占工农业总收入的60%以上。
相传,建于明朝。原赵王河(古河道,又名运粮河,明朝淤平)在此拐了个大弯,慢慢地在河西岸形成了一个泊,来往船只遇到风雨就在泊内避风停留。有一惠姓在泊的两岸建屋,卖茶卖饭养家糊口。后人越来越多,便在泊的西岸建起了一排房子,被过往的商客称为西派,因一个在此建房的是一惠姓大伯,所以人们又称之为惠伯。又因过往船只汇集泊内,故又称为汇伯口,演化为惠泊口。惠泊口最早属于何处管辖,无史可查,据任丘县志(1992年版)记载,民国29年(1940年)8月任丘改为7个区,七区是惠伯口一带。民国37年(1948年)6月任丘县设13个区和一个区级市,惠伯口是其中的一个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任丘全县改为10个区,惠伯口是其中的一个区,1953年全县设8个区,惠伯口为三区,辖15个乡,49个村。1957年7月撤区并乡,全县合并为25个乡(镇)惠伯口也撤区建乡,1961年6月,缩小公社规模,惠伯口成立人民公社,1982年,恢复乡建制,惠伯口改社为乡,1995年撤乡并镇,取消惠伯口乡,惠伯口村并入辛中驿至今。
历史上,惠伯口村处任丘、河间、高阳三县交界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时期,国共达成统一战线,1939年1月25日,贺龙、关向应率八路军120师主力到达惠伯口村,当年的2月2日指挥八路军收复了任丘县城,并于2月20日以贺龙为书记的八路军冀中区军政委员会在惠伯口宣告成立。抗日战争的年代里,惠伯口村民同以贺龙为首的八路军一道,抗击日寇,保卫家园,为民族解放事业贡献出了力量。
惠伯口村自古就是南北客商通商交易的渡口,又是三县交界处,受其影响,惠伯口村人养成了思想开放,善于经商的良好习惯,逐渐发展起来了惠伯口大集,据惠伯口年长80多岁的老人讲,惠伯口大集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他们故去的老人都记不清了,而来惠伯口集做买卖的人不仅仅是十里八乡的,就连河间、肃宁、高阳的客商都来赶惠伯口集。
惠伯口村附近有任丘五龙潭、鹊山祠、华北油田科技展览馆、白洋淀千里堤、白马庙、哑叭庄龙山文化遗址等旅游景点,有火烧夹驴肉、白洋淀红心鸭蛋、罗圈烧饼、白洋淀菱角、油酥烧饼、老豆腐等特产,有辛安庄民间音乐会、鄚州庙会、冀中笙管乐·东姜音乐会、古建青砖制作技艺、任丘帱州庙会、任丘大鼓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