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林村距莱城西南14公里处,莲花山北麓。东接刘家林,西邻赵家岭村,北接薄板台,南通新泰市。地处山区,耕地面积385亩,151户,467口人。
据《田氏谱》记载:“明正统年间,田氏由野店迁此建村,因村旁有田氏墓地,故名田家林村。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新山乡•田家林。"1941年隶属新甫县野店区;1944年隶属新泰县汶南区;1945年隶属莱芜县汶南区;1958年隶属高庄人民公社;1960年至1964年隶属牛泉人民公社;1964年4月隶属高庄人民公社;1984年隶属高庄办事处;1985年隶属高庄镇,2001年隶属高庄街道办事处。
现村0有4姓,田姓居多,李姓次之,清末由沙王庄迁此村居住,孟姓由牛泉迁聚此村,刘姓为独户,由新泰迁聚。田家林村主要种植地瓜、花生、玉米、小麦。
田家林自建村以来没出过名门望族、文人墨客,世代农耕为生。清宣统元年(1909年)、1936年、1946年,飞蝗遮天避日,庄稼吃成光杆,酿成大灾,部分村民下关东跑章丘,流落他乡。1951年、1964年、1977年,遭风灾雹灾,庄稼房屋毁坏严重。村庄偏僻,解放前土匪时常来骚扰村民。1935年一股土匪窜入村内,抢走猪牛羊若干。1938年5月29日日军扫荡莲花山,将村民田俊贤活活烧死。1940年土匪陈三坎夜袭田家林,将18名村民绑架后押至新泰殷王庄,施行残无人道的刑法,后村人用钱把人赎回。
自从有党的组织活动之后,田家林就成了一个主要的活动地点。60多年前,莱芜人民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就诞生在这里,村北矗立的莱芜人民抗日装武起义纪念碑就是最好的历史见证。1937年“七七事变”后,0IU东省委根据中央到敌后独立自主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指示,深入农村城镇,宣传组织群众,投入抗日救亡之运动。是年九月,省委特派员刘居英、红军干部程绪润到莱芜帮助组织发动武装起义,要求各界人士脱下长衫,拿起武器,到抗日前线去。1938年元旦,近百人60多条枪集结田家林村,组织起了莱芜第一支抗日武装队伍,与泰安、新泰的起义部队会师于徂徕山光华寺,组成了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四支队,莱芜的起义部队编为三中队。这支队伍在抗日战争和以后的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抗日战争时期,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斗争之中。田继宗血染疆场,成为烈士。1938年至1945年,八路军被服厂、医院、兵工厂、邮电局、县大队、-都曾设在田家林。新甫县委曾在李传贵家办公,县委办公室的窗口正对着驻赵家岭日本鬼子的据点,日军的一举一动尽收眼底,有力地指挥着抗日工作,同时该村培养出了一批国家干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田家林村村民团结互助,1953年全村相继组成了5个互助组,1955年跨入初级社李传贵为社长。1957年成立高级社(田家林、赵家岭、薄板台三村)李传贵为社长。人们生活一天天有所改善,但直到改革开放前人们仍过着“地瓜干子当细粮,二斤麦子当红糖,喂只母鸡当银行”的穷日子。
穷则思变,田家林村村民向大寨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先后修水库4座,池塘两个,水井3眼,拦河坝20余个。1981与野店分开成立了田家林村村委村支部,1982年被莱芜县评为“致富冒尖村”,奖励金鹿牌自行车12辆。1995年后田家林村更是百业待兴,先后成立了以田庆辰为首的第一建筑队;李书军为首的第二建筑队;村内先后五家经销开业,村民大搞饲养,1995年被莱城区授予“养猪专业村”称号,村民过上了殷实富足的生活。
如今的田家林村民正以勤劳的双手,聪明的智慧,开创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田家林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