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家庄村位于莱城东北3公里处,兹莱铁路北侧,北与陈家庄、姜家庄接壤,东邻小山村,南隔莱马路与地理沟村相望,西隔博莱高速公路与南孝义、泉子村相望。全村共有耕地700亩,123户,人口392人。
据《刘氏谱》记载,明成化年间,刘姓由茶峪村迁此;傅姓早居,以姓名村傅家庄。村有刘、张、李、冯、胡等姓,刘姓居多。村中诸姓居民,世代和睦相处,亲如一家。
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傅家乡•傅家庄”。1941年莱芜划为三县,傅家庄隶属莱东县汶阳区;1945年恢复莱芜县建制属莱芜县汶阳区;1950年撤汶阳区设矿山区,傅家庄属矿山区;1958年3月属孝义乡;同年10月属孝义人民公社;1959年属矿山人民公社泉子管区;1982年属莱芜城关镇;1984年属莱城街道办事处泉子乡;1985年属北孝义乡泉子管区;2001年元月合并乡镇,属凤城街道办事处汶阳管区至今。
民国初年,为防匪患,周围八村出劳力,傅家庄联合附近的村庄,在傅家庄修建围墙一处。墙高4米,宽2米,绕村一周,圆形,长达2000余米。墙体为土、石灰、沙子搅拌的混合土夯筑。有东、南、西、北四个大门,东南还有2个小便门。围墙顶部外沿建有护墙。周围墙上共有10多个角楼用于瞭望和守卫。围墙外有3-4米宽的壕沟,沟中有水,如护城河。当有匪患时,傅家庄和周围村子的村民便都躲入围墙内,关起大门,派人上城守卫。1938年,日本鬼子入侵莱芜后,抗日根据地政府担心鬼子据此建立据点,把围墙挖倒。现仅存16米长一段遗迹。
傅家庄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刘学江的二儿子刘念梓1925年考入清华大学。1928年在美留学期间加入中国0,回到家乡后一直从事党的地下工作。解放战争期间,他曾担任鹏山区的区长。革命胜利后,他到莱芜一中从事教学工作,担任教导主任,后病故。早年参加党组织的还有李恒德烈士,他也从事党的地下工作,担任过盘龙站站长,后因叛徒出卖,被军阀秦启龙抓捕,残酷地活埋了。刘兴华烈士在抗日战争期间,曾在区武工队工作,后被日本鬼子抓到济南,在济南被害。
在解放战争期间,傅家庄村的青年纷纷报名参军。村人刘衍春入伍后参加过淮海战役,前后参加过百十次战斗,身上多处负伤,革命胜利后被评为一级甲等残废。那时候留在村里的男劳力为子弟兵抬单架、运弹药,妇女做军鞋、军袜,就连小孩子也站岗、放哨、查路条。全村人都为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贡献,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傅家庄村历来重视教育,民国时村中就设有学校一处。1990年又和大山、小山两个村子共同集资30多万元,在小山村建高标准小学一处。学校的建立彻底解决了三个村孩子的上学问题。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后,刘兴强第一个考入泰安财政学校,现任新泰市副市长。随后又有23名学生先后考入各类大中专学校。
傅家庄人很早就有做买卖的习惯。那时候,人多地少,又加上天灾-,土地所出不能糊口,为此很多村人从事各种买卖活动。民国年间,村中就有人开酒店、油坊。解放后,村里也有不少人试图经商赚钱,但都被当作“资本产主义”尾巴割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鼓励人们多种经营发家致富。有经商传统的傅家庄人,像开闸的库水,红红火火大搞经商办厂等各种经营活动。村民刘祖彬,1995年开始经营奶牛养殖,现已初见规模,每天所产鲜奶,源源不断地送往莱城,年收入在20000元左右。村民刘延贵经销猪饲料,收入十分可观,成为本村第一富户。如今,有的养猪、养鸡,有的种大棚蔬菜、外出打工。他们活跃了经济,增加了收入,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天时、地利、人和给傅家庄人发家致富奔小康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未来的傅家庄人会更富足,日子过得会更红火。
傅家庄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