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洈水”指洈水流域。
2023年8月,洈水镇被湖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命名为湖北省美丽城镇省级示范乡镇。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洈水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洈水镇位列第906名。
2017年8月,洈水镇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认定为第二批全国特色小镇。
2017年2月,湖北省环境保护厅命名洈水镇为2016年度湖北省省级生态乡镇。
2014年7月,洈水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洈水地处湘鄂边界,位于松滋西南边陲。现辖一区(洈水旅游风景区)、一园(洈水国家森林公园)、25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总面积365平方公里,占松滋市国土面积的六分之一,总人口8.7万人,占松滋总人口十分之一。其中城镇规划面积11.5平方公里,现有城镇人口3.1万人(城镇化率35.6%),风景区规划面积286平方公里,占全镇面积78.4%。洈水景区由洈水人工淡水湖、洈水国家森林公园和地质溶洞群三大板块组成,以亚洲第一大人工土坝的洈水水库为核心区,集山、水、林、泉、洞、岛和多元生态文化为一体。
洈水有较好的区位。洈水地处湘鄂交界,具有一镇连二省四县市的节点优势。洈水旅游风景区也正处于荆州古城、长江三峡、张家界三大著名景区黄金三角位置,200公里以内有常德、岳阳、荆州、荆门、宜昌五个地级城市;洈水景区东距二广高速26公里,北距江南高速23公里,西距宜张高速30公里,已纳入十三五规划的枝(江)石(门)高等级公路将穿境而过,景城旅游快速通道明年将动工建设,进出景区通达条件将有质的提升。
洈水有独特的资源。洈水旅游资源丰富,经华科大专家组实地调查,洈水景区旅游元素涵盖了全国旅游基本资源的89%,可塑性强。景区山、水、林、泉、洞、坝相互融合,有山有岛有湖,湖光山色绝妙搭配,一步一景。洈水湖水域37平方公里,库容6亿立方米,测定为地表一级水质;湖中岛屿586个,森林面积1.5万公顷,地质溶洞13个,有中小型水库13座,建有水力发电站3座。物产丰富,有洈水红心果、李家河柑桔、高山蜜柚、麻砂滩梨、洈水大闸蟹、清真牛肉、洈水大白刁等特色产品,“洈水鳙鱼”获国家有机食品认证,“上井泉生猪”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洈河山珍”、刁子鱼、梨等一批产品进入超市。
洈水有多元的文化。洈水有新石器遗址、东周、汉代古墓群及水下文物。洈水被誉为“楚国西极”,早在2400多年前,屈原在他的《楚辞》中就对洈水的西斋有过表述。闻一多先生考证,洈水西斋为楚人祀神之地。洈水也是回汉聚居地,清嘉庆时期的西斋清真古寺,已有近200多年历史,藏有清朝同治二年手抄《古兰经》三十本和张学良、杨森题词。佛教文化悠久,迄今1500余年历史的灵鹫寺,是松滋最早的寺院。全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赠额,归元寺昌明法师曾在灵鹫寺出家修行,被聘为名誉方丈,并题写寺名。景区内建有九岭岗革命烈士陵园,由-元帅和夫人黄杰题写碑名,举办了纪念黄杰同志诞辰100周年重大活动,国家军委、省市各界300多人应邀参加。
洈水有较为完善的旅游基础。洈水城镇建成区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8万人,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完善,是松滋西南商贸中心。景区现已建成观光景点29处,对外售票8处,经评估机构评估旅游资产总值达69.1亿元人民币。现有一定规模的旅游宾馆达到13家(其中三星级旅游宾馆3家),授牌营业的农家乐9家,共拥有床位数1034个,可提供餐位2150个,年接待能力达60万人次。景区设有游客接待中心,设置有导游台,配备有专业接待人员2名、导游6名,组建有旅游服务车队;建有停车场6个、11万平方米,建有旅游厕所6座,供电站2个,水厂3座,通讯、邮政、快递服务实现全覆盖,景区内外道路通畅。
洈水有响亮的品牌。经过近十多年的开发建设,洈水拥有了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湿地公园和全国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等国家级招牌6个,先后成功创建了省级旅游名镇、省级文明镇、省级卫生镇、省级风景名胜区、省级卫生示范景区、省级休闲度假区、省级自然保护小区、省级文明景区、全省卫生示范景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荆州十大核心景区、荆州市十大旅游景点等荣誉。2015年被评为全省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自1996年开发建设以来,先后有原国家主席-、开国中将廖汉生、原军委副主席-、原政协副主席张思卿、社会学家费孝通、经济学家于光远、原省委书记关广富等领导人为洈水题字。
洈水旅游风景区
洈水旅游风景区总面积286平方公里,核心景区52.8平方公里。这里旅游资源和自然景观得天独厚,融山、水、林、泉、洞、坝于一体,属山水型风景区。景区主要由“湖面泛舟水上游、溶洞观光地下游、旅游
九岭岗起义纪念碑
九岭岗农民起义纪念地位于洈水镇双狮、北闸、九岭村。主峰秀才淌,向南延伸18条岗、九条岭,故名九岭岗。1928年初,0松滋县委建立后,即在此建立党支部。未几,县委机关由街河市迁往此地。5月,根
历史沿革:
西晋时(公元265年),因灵鹫寺香火兴旺,故得名“楚南名刹,”题有“西斋”匾额。
南宋时,已具集镇规模。
明朝时,街道用石板铺筑,分为三街四巷。
清道光、咸丰年间,商贾800余家,达到鼎盛。
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回民在镇内建清真寺一座。
民国初,仍为松滋“南五场。
1949年为西斋区;1955年为第八区;1956年为第八指导组;1957年为西斋区;1958年为钢铁人民公社;1959年为西斋公社;1974年为西斋区;1975年为西帝公社,大岩咀公社;1984年为大岩咀区西赛镇;1987年为大岩咀乡西斋镇;1999年为洈水镇;2001年大岩咀乡与洈水镇合并为洈水镇;2004年洈水旅游开发区与洈水镇合并为洈水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