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岱村介绍

地名由来:“海岱村”指相传北宋末年有人在此结庐聚居,据《澄海魏氏族谱》载,明成化七年(1471)魏氏入潮始祖廷璧之七世孙西岳公,为避祸从冠陇(今澄华街道冠山社区)移居至此,是为海岱魏氏之创乡始祖。今海岱村地域原属埭头村,清乾隆年间从埭头村析出,因地处埭头之西面,称西埭头。1956年取村中三山国王庙门匾“镇佑海岱”,改称西埭头为海岱社。

基本介绍:

海岱村简介

海岱村,别名西埭头;在澄城北侧10公里处,位于国道324线埭头路段西侧。相传北宋末年约1124年依此聚居者结庐而成村;本行政村现隶属于溪南镇政府管理领导。

本村共有386户,人口1628人,耕地面积为543.1亩,非耕地面积594.5亩。建筑为平房灰沙结构,新厝区为钢筋混凝土楼房结构,村民以农为主和有从事建筑业,其历史悠久。1989年以后,乘改革开放契机,把握机遇,兴办造纸业(现拥有规模以上的造纸厂三家)和其它私营企业,从而改变了单一纯农的新格局。第二、三产业的年经济收入占全村总收入的百分之七十以上。全村经济总收入为1383万元,人均收入4403元。

本村有丰厚的文化底蕴,主要有灯谜、潮乐、篮球、乒乓球等,重视加强教育投入。海岱小学用地8600平方,硬软件建设配套齐全,环境优美,师资雄厚,尊师重教,蔚然成风。学生的德、智、体全面发展,教学质量名列全镇前茅。在热心人士的倾力支持下,于2008年成立了海岱村助学基金会。旨在勉励学子好学上进,资助困难学子完成学业愿望。兴学育才,百年树人,使我村的人才辈出,使下一代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国兴,乡运兴。

本村坚持重视加强环境卫生的整治和管理,落实了有三人组成的卫生专业队伍,拓宽主干道,村道,路通,整治卫生死角,改变旧面貌,使之树木成荫,郁郁葱葱,环境整洁,村风文明。

加强文化阵地建设,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多方筹资建成一个用地2800平方的文化休闲活动场所,摆设石椅46只,石床5只,健身活动器材10台套,篮球板1副,乒乓球床2台,供村民们在劳作之余有一个活动的空间,使老年人有锻炼身体的活动场所,不断提高健康水平。同时还开展了各种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并先后协调镇举办的各种现场会《感恩母亲节、庆国庆60周年、社会治安专项治理》等,用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占领农村阵地,使村民积极向上,;思想健康,文明进步。

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确保村民安居乐业。大力宣传先进文化,上下联动,狠狠打击黄、赌、毒、-等一系列违法违纪活动。在热心公益事业建设人士的支持资助下,在本村区域范围内全面实行监控录像系统装置,进一步促使村社会治安环境的稳定,使违法犯罪分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良好局面,确保了一方平安。

目前,本村坚持以“-”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标准,以人为本为主题,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各项工作,坚定信心,真抓实干,知难而进,全力以赴,明确目标,把海岱村建设成一个稳定和谐,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海岱村与弓兜村、口厝村、董坑村、梅浦村、梅州村、东社村、埭头村、内厝村、大新村、南社村、塘陇村、北社村、外蚁村、西社村相邻。

历史沿革:

相传北宋末期(约1124年)建村。

前属海阳县苏湾都。

明成化十三年(1477)属饶平县

1921年废都设区。

1946年撤区并乡,银砂、埭头、西埭头、三岱美、梅浦合称银砂乡。

1949年属苏北区

1951年属溪南区

1953年埭头、海岱合称埭头乡,属澄海县三区。

1956年取村中三山国王庙门匾“镇佑海岱”,改称西埭头为海岱社。

1957年属水东乡。

1958年成立澄海县人民公社,属第一支队114团。

1959年设海岱生产大队,属溪南人民公社。

1984年1月设区建乡,设海岱乡,属溪南区。

1986年11月撤区置镇,设海岱村,属溪南镇。

1990年设海岱管理区。

1998年9月设海岱村,沿用至今。

周边相关:

海岱村附近有前美古村、陈慈黉故居、名贤余氏家庙、德华民俗文化公园、樟林天后圣母庙、樟林古港等旅游景点,有橄榄菜、酸咸菜、东里猪脚饭、卤鹅、猪头粽、樟林鼠曲粿等特产,有澄海蜈蚣舞、澄海灯谜、潮阳英歌、潮阳剪纸、南澳渔民舞草龙习俗等民俗文化。

海岱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汕头乡镇街道地图

汕头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