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当时因坨子一带原属蒙古族牧主海青的牧场而得名海青坨子,乡政府驻海清坨子而得名。
海青乡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4o11′,东经124o16′,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东与太平山接壤,南与利发盛镇交界,西与双龙乡毗连,北与流水镇为邻,长(岭)新(安镇)线环行公路经由本乡,是长岭县南部经济、交通、文化的中心,是长岭县农副产品的重要集散地。共有7个村,36个自然屯,居民2655户,人口12600人,幅员面积153.6平方公里。气候条件适宜,属中温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无霜期141天左右,降雨集中,年平均降雨量450毫米左右,春季升温较快,对农作物生长有利。水利资源丰富,有电机井98眼,小型喷灌井1500多眼,分布在油路两侧,有“双十喷灌带”之称。
海青乡是农业大乡,水利化乡,牧业大乡,盛产玉米、大豆、葵花、西瓜、杂粮等经济作物,有成群的西门塔尔,夏洛来牛和波尔山羊和小尾寒羊等。
全乡耕地4910公顷,2004年粮食作物3300公顷,其中玉米3000公顷,高粱300公顷;经济作物1610公顷,其中绿豆480公顷,红小豆45公顷,芝麻30公顷,葵花127公顷,大豆600公顷,瓜菜80公顷,其它797公顷;饲料作物10公顷。
海青乡教育事业发展迅速,乡内拥有一所中心小学和一所初级中学,全乡村屯之间的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正在逐步进行,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配备健全,学前教育发展迅速,民族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2004年初中考取重点高中升学率达到25%,普通高中升学率达到30%,其余学生在校期间受到了良好的职业培训,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中、小学都达到了市级标准化程度,各项工作均走在全县前列。
海青乡文化事业先进,群众文化基础良好,民族特色浓郁,每年都举办运动会、秧歌汇演、篮球赛等大型活动,群众参与热情非常高。文化事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各村的文体活动室,均已达到县级标准,建有专门的活动场所,有丰富的图书,台球、乒乓球活动室和文艺舞台等。
乡内医疗卫生、防疫防保等卫生事业发展良好,成立了急救中心,全天24小时工作,并请专家常年坐诊,使医院的技术、设备都大大上了一个台阶。
历史沿革:
1889年属农安县农略社管辖。
1908年划归本县,属长济区管辖。
1919年属第四区管辖。
1938年属利发盛村管辖。
1946年长岭解放后属第四区管辖。
1956年建立海青乡。
1958年2月并入利发盛乡。
同年9月并入超英(年底改胜利)公社。
1961年4月属分划出的利发盛(同年7月改胜利)公社管辖。
1962年划出建立海青公社,1983年恢复乡建制,改称海青乡。
名称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