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根据驻地村庄名称得名。西汉时置昌县,因是侯王封地又名昌王城,汉以后直称昌城。清末和民国时期称为昌城街,村以古地名得名。
2022年4月,昌城镇被确定为第三批山东省乡村振兴“十百千”示范创建乡(镇、街)。
2022年1月,昌城镇被确定为第二批山东省教育强镇筑基试点乡镇。
2021年1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认定昌城镇为2021年山东省级农业产业强镇。
2020年12月,潍坊市文化和旅游局命名昌城镇为第二批潍坊市公共文化建设示范镇(街道)、社区(村)。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昌城镇位列第597名。
2014年7月,昌城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2012年8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确定昌城镇为山东省百镇建设示范行动示范镇。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昌城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山东省诸城市昌城镇辖78个村,6.5万人,版图面积11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8万亩。
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昌城镇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距青岛120公里,西临206国道,南达日照80公里,北通潍坊70公里。平日路、诸朱路两条省道,陆海大通道--哈长铁路胶新线及即将修建的青莱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得利斯火车站座落在镇区东部;镇内村村通油路,市内公交车通车里程146公里。
镇村工业异军突起。先后发展起了肉类加工、轮胎生产、汽车配件、建筑建材、果菜加工、服装印染六大工业体系,企业总量达365家,形成了以得利斯、泸河两家国家级企业集团双峰巍峨、众多中小企业千山竞秀的发展态势。泸河牌轮胎销往63个国家和地区,得利斯冷却肉直接出口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两大企业年完成出0货值3.5亿元。2003年,全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0亿元,利税达4亿元。
生态农业蓬勃发展。昌城镇是全国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发源地,全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镇。近几年通过产业结构调整,确立了板栗、蔬菜、苗木、鲜果、生猪五大主导产业,其中年出栏生猪40万头,板栗年产量达8000吨。围绕建设生态镇,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绿色、有机食品,探索创新了种植、养殖与能源开发有机结合的组合式生态温室生产模式,实现了农业内部良性循环。
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汉朝设昌县,清置昌城连。1929年改置昌城乡,1959年更名为昌城人民公社,1984年4月分为昌城镇、芝灵乡,1989年撤乡建镇,昌城镇、芝灵乡合并为昌城镇至今。民主革命先驱路友于、原全国曲艺家协会主席陶钝、著名电影艺术家崔嵬就出生在昌城镇。
自然环境:地处平原,土壤肥沃,最高海拔149.3米,三河流境,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水源丰富。
人口民族:2001年止,全镇总人口6.5万,近10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0.1%。
市政建设。昌城镇是省级中心镇,镇区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工业园区12.3平方公里。昌城镇镇区正处在诸城市区北扩东移的结合部上。镇内建成3.5千伏变电站3处,分别投资亿元的泸河、得利斯两大热电项目正在建设中。镇区油路通车里程达86.3公里,安装程控电话1.1万门,有线电视入户达43%。
诸城刘墉栗园
宰相庄园、古树王国——诸城刘墉栗园诸城刘墉栗园位于中国板栗之乡——诸城市昌城镇,占地面积1.8万亩,是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国家级AAA级旅游景区。刘墉栗园被誉为“天然氧吧,古树王国”。分布我
历史沿革:
昌城古属夷地,《禹贡》青州之域。
周属莒子国封地。
春秋属鲁,战国归齐。
秦属琅琊郡。
西汉初年置昌县,东汉被废,县地入东武。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东武县为诸城县,昌城属之,沿革历代封建王朝,皆无变更。
清至民国初期时属逄戈庄练。
1929年置昌城乡,属第七区。
1958年2月撤区并乡,改置昌城乡。
1958年9月,昌城与芝灵合并,成立先锋人民公社。
1959年更名为昌城人民公社。
1984年4月,撤昌城人民公社,分为昌城镇、芝灵乡,1989年4月,昌城镇、芝灵乡合并为昌城镇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