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街道介绍

地名由来:因1980年地名普查,考明“崇庆州”俗称“崇阳”,清代城内有著名学府“崇阳书院”,遂以“崇阳”为名。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崇阳街道人口数量为,位列崇州市各镇(街道)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位。

2014年6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崇阳街道2012—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崇阳街道是崇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和信息中心。面积37.28平方公里。辖正东街、大北街、小东街、江源路、中南街、南米市、西街、金带街、辰居路、三元街、上南街、文化街、杨祠街、小北街、永康路、唐安西路、蜀州中路等17个街道居委会,辖北楸、白碾、三和、北郊、瓦窑、兴昙、棋盘、南河、西河、西郊、梅花、高墩、小罗、新民、白石、石羊、永安、黑铺、黄泥、石埂、白云、太和、毛桥、王殿、唐安等25个村。耕地面积23,248亩。居民90,509人,其中农业人口34,232人。镇人民政府驻唐安路39号,东距成都市区28公里。

该镇系四川省首批公布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自西晋永嘉六年(312年)李雄分蜀郡江源县地置汉原郡后,一直是历代郡州军府县治地。1980年10月定名为崇阳镇。

2000年,全镇拥有生产经营企业674家,包括建材、建筑、家具、制革、造纸、食品加工等行业。以胜通有限责任公司、亨通机械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富邦皮革有限责任公司等7家企业为代表的公司制企业,已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当年,镇属企业总产值达101,437.1万元,实现利税4,160.7万元,招商引资10643万元。农村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丰产增收,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农村人均收入达2,880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全镇城市建成区达12.8平方公里,大小街、路、巷119条,城区骨架干道四纵四横,成温邛高等级公路和省级怀华路交叉穿境而过,街道整齐美观,各式楼房林立,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大、小广场9座,星罗棋布,风景独具。城区内还有始建于晚唐的罨画池,纪念南宋著名大诗人的陆游祠,始建于明代的州文庙,清代一等昭勇侯杨遇春府邸──宫保府等布局典雅,景色宜人的国家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全镇有初级中学3所,小学13所,公立幼儿园3所,社会事业单位配套齐全。目前全镇正为实现城市现代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而努力,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崇阳镇天主堂

地点:崇阳街道正东街134号年代:清代核心价值:崇阳镇天主堂为川西反洋教后重修,记载着一段四川人民反帝反封建的英勇斗争史。同时,该堂还是天主教在崇州建立的第一座教堂,统领着六座分堂。清代在崇

张家院子

张家院子地点:崇州市崇阳街道上南街年代:清代核心价值:建筑为木结构悬山顶、穿斗梁架,屋面为小青瓦屋面,地面为素土夯实地面。现存的各建筑本体、建筑结构、建筑构件、建筑装饰都是当时历史时期的遗存

崇阳镇石家宅

崇阳镇石家宅位于崇州市,年代为清代。2013年9月28日,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其为第五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为现围墙范围;保护范围外四周延伸15米为建设控制地带。

历史沿革:

秦更元十年(前315年),设蜀郡,驻成都,崇阳为蜀郡治近之邑。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入关中,析金马河以西和今大邑县苏场以北置江原县,驻今崇阳镇西南郊龙门街旧址。

西晋永兴元年(304年),郡、县治均驻今崇州市西20千米处的怀远古镇。

北周,撤郡,更名晋原县,为县治所在地。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晋原等4县置蜀州,驻晋原县城(今崇阳镇)。

天宝元年(742年),蜀州改为唐安郡。

乾元元年(758年),改为蜀州。

南宋绍兴十年(1140年),蜀州升为崇庆军。

东汉淳熙四年(117年),升为崇庆府,辖晋原、新津。

明洪武年间,改崇庆州,晋原省并入,辖新津县,属成都府。

民国元年(1912年),改崇庆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驻城厢镇。

1951年,设城关区

1956年,改城关镇。

1958年,与城郊农村合并为城关公社。

1962年,公社改镇。

1980年,更名崇阳镇。

1986年12月,城关乡并入。

2004年9月,金鸡、西江2乡并入崇阳镇。

2013年07月,撤镇设街道。

崇阳街道周边行政区地图

成都乡镇街道地图

成都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3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3000207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