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十里铺村位于莱城西5公里处,村南百米是泰莱公路,北是莱芜化肥厂,西接方下镇嘶马河村,东邻莱钢矿山公司叶家庄铁矿。北十里铺村地处平原,耕地718亩,342户,1201口人。
康熙《莱芜县志》记载“汶南保•北铺”据《亓氏谱》记载,明洪武三年(1370年)亓姓由安徽省迁居汶南,复迁至此定居,距今630多年。明世宗嘉靖年间(1522-1566)曾设邮铺,名钟徐铺,因距莱城十华里,后称十里铺,为与南十里铺区别,称为北十里铺。
据《莱芜市志》记载,北十里铺村清末属莱芜县汶南保。民国初年,北十里铺村属汶南区汶泉乡。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亦称莱南县)三县,北十里铺村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原莱芜县建制,北十里铺村属汶南区。1948年,北十里铺村属鲁西区。1955年至1956年,先后成立合作社,嘶马河村、北十里铺村、安家台村、姚家岭村、南十里铺村五个自然村组成五星社。1958年3月,撤销区级建制,北十里铺村属方下乡。1958年10月,北十里铺村属方下人民公社。1959年3月,北十里铺村划归矿山人民公社曹村管理区。现归凤城街道办事处。
北十里铺村地处平原,化肥厂路从村里通过,接泰莱公路,交通便利。村南有一条小河,解放前有座石板桥,桥北是四面八方人们待雇的短工市。20世纪60年代,十里铺炼铁厂重建此桥,是南来北往的车辆必经之路。
村西头有一棵古槐,树干直径1.5米左右,高30米左右,枝繁叶茂,据说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还有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修建高氏谱碑一座,至今百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修化肥厂时拆除,1994年5月,在村中大街西端重建此碑。
村两委规划,一排排的新房拔地而起,各种电器进入家家户户,成了电话村,“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成为现实。
1978年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村民解决了温饱问题。粮食有了剩余,村两委重视水利建设。1993年,为解决村西600多亩地的水源问题,橡塑制品厂投资5万元,建起了长达两华里的地下输水管一处,机房一座,拦水坝一座,村南小河的水得到有效利用,另外还打了机井10眼。
2000年,为确保用电安全,村委与村民共投资12万元,把全村线路整网,照明用电由原来的一度电0.63元下降到0.52元。浇地政策优惠,不收电费。
村现有大拖拉机20多辆,联合收割机10多部,麦收能一周完成,还支援外地。圆盘犁20多部,秋耕一周完成,也支援外地。
2002年秋,村两委在土地调整的同时,在村北化肥厂路西两侧,规划养殖地段,发展了33户养殖专业户。
北十里铺村人具有超前意识,与时俱进,认为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工副业多种多样,先后建起了橡塑制品厂、麻纺厂、塑料编织厂等。后两厂因管理不善,产权不清,没有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橡塑制品厂1973年建厂,1995年由村内迁至村南,投资200多万元。现年产值1000多万元,从业人员300人左右,效益稳步增长,成为该村支柱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业在本村蓬勃发展起来。私营企业中麻纺厂经济效益稳步发展,纺绳、织襻自古以来是村民的传统经营项目,周围集市无不知晓北十里铺缆绳纺织手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纺绳由手工转向大型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效率。个体经营方面,有卫生室、电瓶修理、镙钉生产、玻璃丝织网、车床零部件加工、电焊加工、摩托车修理、电机修理、建筑队、养鸡、经销、馍馍坊、饭店等等。这些个体户守法经营,走上了致富路,同时方便了村民生活,繁荣了社区经济。
村民向来重视下一代的培养。现全村从事教育事业的教师有20多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2人。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亓玉斌是莱矿公司高级工程师,现退休。90年代大学生高进,现为中国科学院博士。改革开放后,共计大中专毕业生有150多人,工作在祖国各条战线上,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
村两委重视教育,投资10多万元于2002年在村北建小学一处,已投入使用。北十里铺村尊师重教,年年被评为尊师重教先进单位。
在党的领导下,北十里铺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明天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北十里铺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