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村介绍

北街村隶属莱城区口镇,位于莱城北14公里,为口镇政府驻地。东接东街村,西连西街村,北邻上水河村、下水河村,南面靠南街村。总面积400200平方米,耕地492亩,280户人家,823口人。

据赵氏墓碑和出土的秦砖汉瓦考证,始建村于周朝.,清咸丰年间,口子街筑石寨,周十余里,留东、西、南、北四门,并以寨中隅首(俗名隅头子)为界,分为东、西、南、北四街,北街村故此得名。本村有韩、魏、土、李、张、常、席、付、刘、孟、朱、吕等姓。

《嘉靖莱芜县志》载:吐子口属垂阳保。北街村属垂阳保;民国初吐丝口改为口子镇,北街村属口子区口子镇。1941年莱芜县划大区为小区,北街村仍属口子区;1945年10月口子区为二区,北街村隶属二区;1949年吐丝口定名为口镇,北街村属口镇。1958年10月人民公社成立,北街村一直归口镇人民公社,1984年4月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公社,设莱芜市口镇办事处,北街村归口镇办事处所属,口镇管辖。

北街村位于口镇正北中间位置,莱明路从村北经过,是口镇经济贸易交流中心。宽阔平整的商业街一通南北,沿街楼林立,民房整齐,道路四通八达,布局合理,是久负盛名的文明村。村北是镇政府、莱芜二中、口镇中心中学、口镇中心小学、口镇中心幼儿园、口镇成人技校,因此这里也是口镇政治、文化中心。1948年到1953年间,口镇北街村是莱芜县政府驻地。

据魏氏家谱记载:魏门始祖敬芳或敬芳之父于明朝初年迁此居住。北街村人以韩姓、魏姓最多,是本村的名门望族。自清顺治年间至同治年间,仅魏门就有5人出任知县,一人出任知府,为官均清政廉明,颇具政绩。韩门韩绵禧为清顺治年间进士,德才兼备,是本村第一个进士。韩门也出过举人。

“南牌坊,北阁子”。村北原有玄帝阁,俗称北阁子,据传明代所建,系鲁班活。玄帝阁是土木石结构,两层楼阁。底层为长30米,宽4米,高5米的穹形通道;顶层为木质阁楼庙宇。庙内供玄帝(俗称振公)、桃花仙女,阁楼正堂悬挂巨幅横匾,-“金雀化身”4个大字,笔法苍劲有力,笔带雄风。相传为五湖散人雪蓑子所书,用木渣子写成。四字鲜活,犹如生命一般,不停地颤动。每月晚上逢上弦月或下弦月,由阁南望“金雀化身”四字熠熠生辉。前清莱芜知县叶方恒来此巡察,观后赞不绝口,爱不释手,遂用泥金临之,四字立时停止振颤,失去活力。由南拾级而上,过28级台阶,经南天门进入玄帝阁。玄帝阁建筑豪华,其样式形同天安门城楼、曲阜孔庙大成殿。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巨大的条石城砖,斗拱飞檐,斜山转角,气势宏伟,富丽堂皇。阁楼顶檐翘角并排着玻璃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一跨下骏马、手挥钢叉的将军将其追赶,四角各土书“走投无路”、“赶尽杀绝”字样。并镶嵌4个铃铛,风吹铃响,悦耳动听。玄帝阁西壁有雪蓑子所书的玄帝碑,玄帝阁之影壁是九块巨形砖砌成的“凤凰图”,其精湛的技艺、雄浑的气势可见一斑。楼门洞由两块巨大的拱形条石筑成。盛夏时节,进入通道,清爽怡人。玄帝阁几经修缮,但建修的时间不详,抗日战争时被焚毁。

北门里,北阁子北,路东,曾有一座古老、精妙的石碑坊。清道光年间在口镇北门里,为魏赓稷妻赵氏立节孝坊。节孝坊正中有宽2米、高3米的大门,门口两边各有四头威武的石狮子.并有形象逼真的石灯4盏,分列两边。走进大门,首先映人眼帘的是四根顶梁石柱,刻有挺拔凸起的对联,与石柱相对即4个用巨石雕刻而成的石凳,形同腰鼓,高约2米,牌坊上有石刻的横匾,-“皇清”二字。并刻有精美图案:龙乘祥云、凤凰展翅、狮子滚绣球等精雕细刻,工艺精湛,令人惊叹不已。牌坊顶有两条梁,上为石粱,下为铁梁,坚实而牢固。四角檐翘处各有巨龙,口衔“圣旨”,令人望而生威,肃然起敬。石牌坊于1950年被拆毁。

玄帝阁东为关帝庙、郡提庙,西有泰山殿、太行山殿、土地庙、蚂蚱神庙,诸庙错落有致,雄伟壮观。东边的关帝庙、郡提庙,青砖黑瓦,为3间前出厦的房屋。关帝庙,供关帝,关平、周仓护驾;郡提庙供郡提(乃一出家尼姑),号女神,塑像位于庙中,伸展着无数条手臂,乍望去,难以分辨,俗称“千手千佛”。西列泰山殿、太行山殿宽阔,占地面积约为500平方米,供碧霞元君等诸神。每年4月18日为庙会,烟雾缭绕,香火不断。

原玄帝阁、关帝庙各有官井一眼。特别是玄帝阁之官井,是当时吐丝口人唯一的饮水之源。现古井风韵犹存。井口四方,宽约1米。深有十几米。据村民韩纪德讲,用官井之水淹制咸菜,无论春夏秋冬,咸菜从不腐烂长毛。官井供口镇四街用水,担桶前来打水者络绎不绝,远近闻名,曾有“官井问绳沟”的佳话。

北街村历史悠久,古今均为口镇商贸、物资交流中心。民国二十四年《续修莱芜县志》记载:“吐子口邑巨镇也,东通淄博,西达泰安济南,商业繁盛。”清末民初有商店百余家,是蚕丝、陶瓷、煤炭、食盐等贸易中心,有大牙行、麻行、鱼行、盐店等商行。过去莱芜最发达的独家经营盐业专卖商号——口镇晋东盐店就设在口镇北街村。

口镇北街晋东盐店,清代中期由济南陈姓商人投资建成。当时建有楼房、仓库、门市部及住房等117间,其中二层、三层楼房各1座,占地10余亩,并有专盛骆驼的园子一处。店内共有员工80余人,其中盐巡20余人,雇有高级厨师、裁缝和更夫。清代到民国初期,食盐经销实行纲法,由食盐承揽商人垄断食盐的产销。他们与官府操纵盐价,攫取暴利。利用配备的武装盐巡(配有枪枝、马匹等),在县境内四处缉查私盐,有捕人处罚权,故有“小走衙”,“大走衙”之称。晋东盐店拥有资本20余万元,年购销食盐50万斤左右,经营以批发为主,少量零售。为吸引顾客,每年从正月初四开业至二月初二期间,对所有前来购盐的商人,免费招待。晋东盐店还凭着雄厚的财力,向地方予以施舍。诸如修桥、铺路、唱戏、建校、灯节活动等福利事业,均出资赞助(承担所需经费一半以上)。民国初年增设颜庄、茶业两处分销点。抗日战争前夕,由于不能控制局势亏本倒闭。1940年日军侵占口镇后,将房屋全部拆除,修建了日军营房。

《嘉靖莱芜县志》:“吐子口集,县北三十四,斗秤四十,二、七期”。明代嘉靖年间即逢二、七大集,四、九小集,至50年代为口镇最大的集市。大集上市两万人左右,旺季达3万余人,日成交额15万元左右,高峰时达30万元。抗日战争前,工商贸易居莱芜首位。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召开物资交流大会,隅首之南北大街,热闹非凡,俗称“花花街”,每天上市达几万人,远近闻名。周村、章丘等地商人前来经商、贸易。盐店、鱼行、大牙行、麻行等从博山等地雇剧团演戏,以示庆贺。口镇物资交流大会流传至今。北街村以此为契机,以商贸促发展。1994年在姚口路南新修筑25米宽的商业街,从镇中穿过,与这条街垂直的是新修的沥青大道,连接起口镇5个村,改变了口镇大集拥挤泥泞的旧面貌,给当地人带来了极大方便。还在村中隅首及镇北市场路分别建成集贸市场,有固定门头摊位100余个,日贸易额2万元。

1947年2月20日至23日,在莱芜战役中,我人民解放军对口镇之敌新36师进行了一场聚歼战,激战三昼夜,全歼顽敌。在聚歼战中,口镇北街村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解放家乡而战。北街村民兵连长魏士先在战斗中壮烈牺牲。2月22日晚,聚歼战已持续了三个夜晚,战斗进入白热化状态,整个口镇被打成一片火海。午夜,龟缩于师部营房、小围墙和地堡内的残敌,利用坚固的工事,负隅顽抗。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魏士先带领我军一个连队从东门攻入,沿围墙壕沟向地堡冲来,很快打开一个缺口。魏士先带领部队进入缺口时,不幸腿部中伤,鲜血直流。在短兵相接之际,我担架队靠上来,魏士先坚决不同意让战友背下阵地。他强忍巨痛,撕下自己的一条裤腿裹住伤口,奋力向外滚去,当他滚出战场,爬到300多米外的东街砖瓦窑洞口外时,因活动剧烈,流血过多而光荣牺牲。

抗美援朝期间,在村长韩玉仁的带动下,村民踊跃捐钱、捐物,支前运动空前高涨。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实行“耕者有其田”政策。1949年丈量土地,1951年下发土地证。全村分为四个闾,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生产。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北街村于1953年组建“一心社”,后与西街村共建“新华社”。魏洪培等8户率先进入高级社。1956年掀起农业合作化热潮,村支书是魏学业,村长是韩传生,下设两个小队。后任支部书记常近德,秉性耿直,讲原则,办实事,系口镇镇党委委员。1974年曾参加过援越战争的转业军人韩玉爱担任北街大队支部书记,带领群众大搞农业基本建设,建扬水站,买拖拉机,兴办电线杆厂、饭店等,发展经济。1984年席炳业担任村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大兴水利,打机井,修水渠,全村统一耕种、施肥、浇灌,狠抓科技兴农,成立村科技队。村里挤出资金10万元,划出实验田50亩,挑选了高中毕业生和有经验的农民当科技队员,聘请镇技术员作指导,进行农作物品种、化肥试验,农科研部门纷纷前来进行良种、肥料实验。1984年北街村建成口镇第一家敬老院,全村鳏寡老人有了栖身之所,安乐之家。而后建成幼儿园,解决了学龄前儿童上学问题。

北街村拥有光荣的革命历史。抗日战争时期,北街村人曾协助我八路军焚烧汉0警备队驻地——玄帝阁。1938年初,莱芜日伪县长贺庆泉组织成立汉0警备队,兵力驻守口镇最高点玄帝阁。当时口镇四周是环形石寨,寨外是宽10米、深4米的战壕,玄帝阁是从北门进入口镇的必经之路,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警备队约一个连的兵力驻守。1940年秋,警备队闻我八路军要来袭击,决定撤离。八路军担心敌人反扑,重新占据玄帝阁,我军民忍痛将其焚烧。入夜,臂缠红布的八路军战士,从下水河村抱干草、秸杆、席子等,从北门入火烧玄帝阁,一座精妙的古建筑,顷刻间化为乌有。

北街村教育文化源远流长。最早建学校始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874年),通过学田、行户、盐店捐款和学童交款的方式,由韩诗安、常延琢、韩诗一、张式韩、魏淑崇等创建北街村历史上第一所村级小学,毕业人数300余人。1932年7月,口子区在北街村玄帝阁东、关帝庙后院设民众学校。建校时职员14名,新建房舍并修葺,添制教具书籍等。民众学校创办人及校长有李树国、王景沂、张嵩峰、李子明、申秀甫、张少房、李敬业、宁振文,学校经费来源,一是县补助金洋400元,二是本镇大牙行、麻行、鱼行等捐助计450元。民众学校即高级普通部教育,为社会输送了大量人才。当时已结业4班,高级部共220人。实现了“设立民众学校以启迪民众知识焉”的目的。眼科医生韩玉旨、教师魏东业均为当时民众学校毕业生。1938年,日军侵占口镇后停办。1945年,又在村里油坊创办北街小学。1985年迁址到镇邮电局,1995年并入位于村北的口镇中心小学。

北街村是名副其实的教育文化村。莱芜市第二中学、口镇中心中学、中心幼儿园、口镇成人技校均位于北街村村北。莱芜二中始建于1954年,原址在雪野,1959年迁址于口镇北街村北。1960年被定为泰安地区重点中学,2001年4月被评为省级规范化学校。口镇中心中学建于l988年,1995年11月被授予“市级规范化学校”称号。口镇中心小学建于1994年,2001年12月被命名为市级规范化学校。口镇中心幼儿园,1995年被评定为市级示范幼儿园,同年被命名为省级示范幼儿园。

北街村,人杰地灵,人才辈出。清顺治年间江西进贤知县韩绵禧、陕西某县知县魏似韩,康熙年间直隶平谷知县魏橘、江西建昌府知府魏锡祚、乾隆年间四川夔州府开县知县魏照藜,同治年间国子监、正黄旗教习、浙江云和知县魏鹏展,都是当时廉洁从政的官吏。几十年来,北街村学生考入大中专院校近百人。建国前后,北街村很多人积极参加革命与建设事业,在各自的岗位上做出了突出成绩。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军队任科(营)职以上的数十人。北街人韩玉文,1909年生,字从舟,193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七七”事变后,随校迁西南联大,毕业后留校任教,后任浙江大学教授,1948年赴美留学,1955年病故。韩传凯、常道德均为解放军军级以上干部。曾任莱芜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所党支部书记兼所长的朱从富,业绩突出,曾被评为“全国优秀卫生员”。韩纪元在潘西煤矿工作,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村民魏丕江是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成为全村发家致富的领头雁。莱芜市正顺建筑安装公司总经理魏丕忠,是全市闻名的民营企业家,纳税大户,下属海天机械厂、水泥制品厂、装饰公司、铝合金厂、乐天大酒店等企业,职工2158人,科技专业人才263人,固定资产3700万元,全年创产值8170万元,年上交利税200万元,该公司创省市优良工程奖62项。2002年魏丕忠被山东省评定为高级工程师。

1993年,莱芜升格为地级市以后,北街村人已不满足于蚕丝之乡的美誉。发展民营经济,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面积种植三辣和蔬菜,凭借东西、南北“两横两纵”井字形商业街,群众广开财源、摆摊设点、兴资办厂。有扎彩店、服装店、理发店、快餐部、副食批发部等100多家,集贸市场生意兴隆,北街村年人均收入达3600元。北街村沿“两横两纵”街道统一规划,相继建成近百座沿街楼,高楼林立,经济繁荣。村民精神、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家家通自来水,户户装电话,许多家庭购买了电脑、影碟机、洗衣机、电冰箱等电器设备,步入了小康生活。

在新世纪之初,德才兼备、年仅28岁的魏丕森担任村支部书记,他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市场,以全市招商引资为契机,团结村两委成员和广大村民,以务实求新的精神,向更高更远的目标奋进。

北街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北街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济南乡镇街道地图

济南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