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泉河村位于汶河南岸,在莱城西8公里处。北临汶河,与方下镇嘶马河村隔河相望,东接东泉河村,西邻杜官庄、南官,村南鄂牛公路横贯村中。现有耕地1640亩,437户,1528口人。
据《毕氏谱》记载,明永乐年间毕姓迁此,解姓早居,因村东有郭娘泉,临汶河,曾名泉河,因重名,冠以“西”字,故名西泉河。
据《莱芜市志》记载,西泉河村清末属莱芜圣井保。民国初年汶南区。1939年至1941年,莱芜划为莱北、莱东和新甫县,西泉河属新甫县。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西泉河村属莱芜县圣井区。1951年改为第五区。1958年圣井区分为牛泉,圣井两个乡,西泉河属牛泉乡。同年10月,乡改为人民公社,翌年圣井并入牛泉人民公社。1984年,撤销人民公社后,西泉河隶属牛泉办事处。1985年机构改革,牛泉办事处又分为牛泉镇和圣井乡,西泉河属牛泉镇至今。
解放初期,西泉河有1000余口人,属于大村。改革农村体制是在1954年,开始是二三户人家成立换工组。1954年底,亓祥远、刘长乃等六户农民组成村里第一个互助组,标志着西泉河进入初级社阶段。当时以东西大街为界限,按区域分为3个社。1957年由东、西泉河和杜官庄合并为一个大队,成立高级社,书记、社长有亓恒元、张兴民、杜玉珍。1958年10月,牛泉人民公社成立后,撤销高级社,又分为三个村。1960年西泉河村分为8个生产队。现在的西泉河,仍然沿袭着八个生产小组。
西泉河建村已有五百多年。今全村有张、王、李、赵、玄、亓、刘、孟、葛、田、杜、于、任、宿、解、毕、吕17姓。以毕、张、刘、孟姓人口居多。过去曾有过米、牛两姓,其后人是迁出还是后继无人,现已无据可考。在西泉河各族姓之间从不分众寡、贫富、强弱,都以团结友善、和睦相处、互帮互助为乐,世代相传。
西泉河村,居要道,临汶河。古代泰莱大路由村中穿过。村西岭路口立有朝阳碑一座,碑顶有一头朝北,故此地称为“朝北岭”。此碑在“0”中遭破坏。西泉河地处丘陵,地下有丰富优质的石灰石。据记载,自明代起就有烧制石灰的加工技术。村东有一座石灰残渣堆积而成的炉渣山足以证明其历史的久远,村人称作“窑围子”。古时兵荒马乱,匪患四起,以村人亓高礼为主持,以“窑围子”为基础,全村捐资、捐物在石灰窑渣上修建围子墙。这使西泉河成为战略要塞,村人避难场所。墙内备有大量石灰面作武器,防贼人侵袭。由于威力巨大,此处又被称为“白虎寨”,可保一方平安。
白虎寨以东有一道宽约15米、深8米、长200米的水沟,此沟现已干枯,但遗迹尚存。据言传,此为挑头沟,是匪患沿水沟一头挖掘,冲向围子墙,一是想毁坏白虎寨,二是有破坏西泉河“风水宝地”之意。
西泉河出产的石灰色泽银白,粉末细腻,老嫩适度,粘度强,因而远近畅销,有“金泉河”之称。
目前,西泉河村已形成原料开采、运输、生产、销售一条龙。石料开采,每天不下百余人,月收入都在600元以上。现有拖拉机运输专业户100多个,主要从事炭、石、灰的运送工作,每人每天能赚50元左右。窑场里,男女老幼一起上,形成了人人有活干,户户有钱赚的喜人景象。
种植业是西泉河另一支柱产业,村北汶河岸边的小平原,是粮食作物稳产田。过去村南岭地水浇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农作物生产。1978年叶家庄铁矿“还水工程”,埋设地下管道3000余米。从此,汶河岸边的地下水引上南岭,改变了南岭的水浇条件。1978年引资建成砖厂一处,开辟了西泉河经济的另一番天地。1995年修建自来水塔一座,修复地下管道800余米,打深井一眼,使家家户户用上了甘甜的自来水,改写了祖祖辈辈吃汶河水的历史。1993年先后利用外资800多万元,建成铁矿开采厂三个,安排村中剩余劳力100余人,每年每人工资6000-7000元。有外地来矿打工人员200余人。集体增加收入80余万元。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中,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中。历史上曾出现了任海峰、刘俊成、毕泗池、孟继富、王曰昌、刘昌厚、李万秋、亓祥云、张升怀等九位烈士。
特殊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泉河村成为名人辈出之地。清朝康熙年间,例授奉政大夫刘国英,侍驾康熙,忠诚实在,戏称:“刘老实子”。建国后也出了不少革命干部。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部分有远见的人率先从事个体经济。1993年底,张升华筹建成了西泉村第一座大型漏窑,开辟了石灰烧制业的新天地。他挣了一大笔钱后转产承包砖厂。同时,经营煤碳销售,成了经济强户。解立本很懂经营之道,开办糕点厂,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由小变大,红红火火,到现在已拥有汽车三辆,厂房三十多间,成为村里的经济大户。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村人的经济意识越来越强,村办企业和个体私营业不断发展。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水平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房屋住宅由原来的草房变成了砖瓦房,继而,又翻建为前后出厦的华丽住宅。
2001年7月11日,百年不遇的特大暴雨袭击了西泉河村。这场暴雨从深夜到12日上午11时,整整下了8个多小时。使河水奔腾滚滚。河水漫过了河岸,直奔村庄,村中积水1米多深。沿街道直泄汶河,半个多村庄处在大水之中。这时旧屋、残垣大量倒塌,幸好人们躲避及时没有人员伤亡。
此次灾情西泉1997年,全村进行种植业结构调整,村人利用丰富的水资源,种植生姜,大蒜等,使经济作物面积占全村耕地的40%.
河共计倒塌房屋20间,残垣数百米,地面下陷五个大坑。坑的形状多为圆形,直径约5米,深达10多米。据考察,此处地质结构为泥沙淤积而成,偶遇大水,地面会自然下陷。
灾情发生后,莱芜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作出批示,要求莱城区委、牛泉镇政府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现场。组织协调村民撤离,积极开展救灾安置工作。市委、市政府筹资40多万元,用于西泉河灾民家园建设。在村西岭公路北侧搭建板房50余间,安置灾民90余人,及时稳妥地安定了灾民情绪。
自然灾害没有吓倒勤劳的西泉河人。村庄搬迁,新址规划、测量,紧张有序地进行。两年后,一排排新瓦房在西泉河南建成。灾民都住上了新瓦房,下陷区整平改造为良田,自然灾害再次考验了西泉河人。
殷实的家底,使西泉河人在接受现代文明上占尽先机。2000年,安电话400多部,户安电话率达90%,成为牛泉镇第二个电话村。现在手机拥有户200多个。1967年四辆拖拉机开进西泉河村,现全村拥有拖拉机158辆,卡车四辆,小车桥三辆,成为机械化村庄。2000年后,乘着招商引资、改革开放的东风,明天的西泉河一定会更加辉煌。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泉河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