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屿村位于适中镇南部,距镇政府约11公里。东邻下屿村,西北接仁和村,南邻白叶村。总面积5000多亩,耕地面积多且集中在两个小小盆地,人均近1亩2,下屿、仁和、保丰等村在此也有很多耕地。山地面积大,山高坡陡,以竹林为主。矿产资源有铁矿石、煤炭等。此外还出产大红菇、林蛙、梅子、板栗等。最高山“牛姆山”海拔近900米,位于村庄的北部。2012年底全村共48户,人口191人,其中,男100人,女91人。村民居住原来以两个四方土楼为主,林氏的为东华楼,俗称“白楼”,有近200年的历史。陈氏的叫“新楼”。现在村民更多的居住在新建的独立楼房。两姓人口相当,以一河之隔遥相呼应。正是这个特点,村民大多两姓通婚,造就了联亲带戚、和谐相处的关系。
村庄呈凹形状,“凹”的两边是两条河流,一条是从仁和村流入,叫“上屿溪”,另一条是从白叶村流入,叫“白叶溪”,这里水源充足,很早以前就安装了水车,用于舂米、舂纸屑等;林木茂盛,竹林成片,造纸业发达,土法手工造纸在解放前有7家,是当时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一直沿续至20世纪70年代末。
丰富的水资源,肥沃且较平坦的土地,优越的农耕条件和丰富的森林资源养育着村民。这里人少地多,长期以农业经济和经营竹业为主。改革开放后,除水稻外,主要发展的有烤烟、生姜、薏米、果树等。还利用梯级开发,兴建了下庵电站和内洋电站。20世纪90年代前土法烧砖瓦窑有两座,现有一个机砖厂。年轻人多数从事汽车运输业,部分从事汽车修理业。集体经济主要收入有由外村人承包或投资的一个机砖厂、两个小水电站、一个塑料米厂缴纳的土地管理费,年收入近一万元,用于村民福利。
古驿道有“上屿岭”和“下屿路”,两者连成一线,都是青石子铺成。通往白叶村和仁和村安彬的是羊肠小道。1978年修建了公路,从仁和村溪东洋沿着河流而下直到下屿村,全长6公里。2003-2004年,铺设了水泥路面,彻底改变了山区落后的交通状况。2012年将部分马路拓宽3米。水泥1976年建下庵桥,1985年建上屿桥。2001年村道铺了水泥,沿路安装了路灯,方便了村民的生产生活。2012年新建卫生所。
现在,多数村民住进了新房子。摩托车、彩电、电话等拥有率达100%。小轿车拥有率达40%。但村民收入稳定性较差,生活水平提高不快。
上屿村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党支部书记陈林昌,带领村发展生产取得优异成绩、1961年光荣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
村中有“石跳桥”,传说由陈真祖师所建。当年,陈真在村里放牛常常受河水的阻挡,他就用小石子往河里扔,一会儿,在小石子落下的地方竖立起了表面平坦的大石头形成“桥”。“桥”长30多米,由21块大石头铺成,实属罕见。之所以称“石跳桥”,是因为石头之间的间隔有30-50厘米,最宽一处80多厘米,要顺利通过,差不多要小跳或大跨。神奇的是,大石头下面垫底的不用特殊材料,只用小石块镶嵌,就可把在湍急河流中的大石头稳住,即使在发大水时都巍然不动。
上屿村附近有龙岩龙硿洞、竹贯古村落、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志高神州欢乐园、新罗梅花山、闽西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景点,有龙岩斜背茶、苏坂蜜柚、龙岩山麻鸭、新罗米粉干、沉缸酒、段母包饼等特产,有新罗静板音乐、龙岩咸酥花生传统加工技艺、龙岩适中盂兰盆节俗、龙岩什锦制作技艺、龙岩斜背茶传统制作技艺、龙门铁器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