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鲁掌系彝语鲁脏的谐音,意为龙粮。相传此地原是一片深山老林,林中有一清澈晶莹的水塘,即龙塘。后来彝族猎人在塘边垦荒种地,庄稼甚好,获得丰收,人们认为这里是塘里龙王恩赐的龙粮。故名。
2014年7月,鲁掌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一、全镇概况
鲁掌镇位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西北部,东以怒江为界,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南接泸水县六库镇,北邻泸水县大兴地乡。是原泸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境内有瓦贡公路和跃片公路两条国道干线贯穿而过,辖区内已形成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境内有一百五十多年历史的傈僳族“澡塘会”,享誉海内外的傈僳族“上刀山,下火海”和“咬铁铧,耍火链”等民族民间绝技,有二战“驼峰航线”和“福克斯峡口”(片马风雪丫口)是进入神秘大峡谷的南大门和第一站。它地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奇观的核心区,欧亚大陆板块的结合部,属喜马拉雅山地槽区的察偶——腾冲褶皱系,具有“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是一个交通便利,信息畅通,气候宜人,风光秀丽,景色迷人,民族众多的地方。国境线长19.8公里,国土面积367平方公里。海拔1820米。东经98°51′59″-99°03′18″,北纬24°37′03″-24°47′49″之间,年平均气温为14℃—19.4℃,年降雨量为1444.3毫米,国土面积367平方公里。距州府六库32公里,距省级口岸片马58公里。东以怒江为界,西与缅甸联邦毗邻,南接泸水县六库镇,北邻泸水县大兴地乡,国境线长19.8公里。全镇辖鲁掌、鲁祖、洛玛、浪坝寨、三河、登埂6个村委会,60个自然村,98个村民小组,年末总人口3576户,12137人,其中农业人口2464户、9211人。全镇居住着傈僳族、彝族、白族、汉族、景颇族、普米族、怒族等7个民族。人口密度0.0302平方公里/人,人口自然增长率0.7‰。二、经济与社会发展情况
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398.22万元,比上年增加108.59万元,增长率8.42%。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达1290.00元,增加161.90元,际完成财政税收46.81万元,完成下达任务数的170.22%,同比增加0.61万元,增长1.32%,完成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1032万元。年内全镇实有耕地面积17362亩,其中水田4421亩,旱地12819亩,年内粮豆播种面积29542亩,实现粮食总产量3720000公斤(不含退耕补助粮),实现人均有粮403.80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草果,油菜、甘蔗、向日葵、蔬菜等,播种面积7561亩,总产量122594公斤。历史沿革:
清至民国时期,属登埂土司辖地。
乾隆十七年(1752年),茶尚庆镇压农民武装有“功”,投封鲁掌世袭土千总。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为泸水设治局第一、第二区,设鲁南(今鲁掌)、鲁北(今鲁祖)和登埂3乡。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改置鲁掌镇,下分设9保、54甲。
1951年,分为鲁掌镇及登埂直属保。
1956年8月,鲁掌、登埂及卯照镇辖区的3保合并设为鲁掌区,下辖5乡、44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10月,改鲁掌公社。
1959年12月,改鲁掌区。
1969年3月,区改公社,乡改生产大队。
1975年11月,析出浪坝寨大队中的10生产队置三河大队,析鲁祖大队中的9生产队置洛玛大队,析卯照大队中的8生产队置设自扁王基大队,鲁掌公社增至9生产大队。
1984年4月,公社复改区,生产大队改乡,卵照、自扁王基2乡划归大兴地区,上寨、下寨2乡合并为区辖鲁掌镇。
1987年10月,鲁掌区改鲁掌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