谌家矶街道介绍

地名由来:

谌家矶原名沙套镇,即江河泥沙淤积而成河套之意。据1920年《夏口县志》记载,谌家矶“系今沦河入江口,商船辐辏,人烟稠密,铺户约四百余家。因有府河、朱家河等小河流过,曾以水路连接汉川、沔阳、孝感和新洲等地,为汉口以北水路到汉口及出长江的必经之路,并有扬子机器厂运输铁路连接汉口,当时街道两旁杂货店、布店、米庄、炒坊、客栈、饭馆成片,南来北往的客商在此停留,人称“小汉口”。武汉沦陷后,日寇在此设置军火仓库和水上检查站,强拆民房,制造了“小樱丸”客舱翻沉致300多名中国人死亡的血腥事件。早年无人居住,后有黄陂农民到矶头烧窑做砖瓦或捕鱼为生,渐成居民点,其中以谌家矶矶头较大,居住稠密,故命名为谌家矶街道。

基本介绍:

谌家矶街位于东北端长江北岸,是三面临水、一面倚陆的小块冲击平原。东北与黄陂滠口、武湖农场交界,南临长江与天兴洲隔江相望,西界府河,北至汉北河与武湖农场相望。有新新河大桥和朱家河大桥分别连接武汉市中心城区和黄陂武湖农场,汉施公路贯穿全境。总面积10平方公里。为江岸区唯一的涉农街道。

-

历史

谌家矶1949年7月~1950年秋建立临时政府,1950年秋~1952年6月建滠口区谌家矶临时政府,1952年6月~1953年底建黄陂县谌家矶十七区乡政府;1956年春~1956年8月,由五通口乡改为汉桥区联汉农场;1958年~1966年5月是党组织发展阶段;1966年5月~1975年2月“文革”期间称为延安公社革委会、谌家矶公社革委会;1975年2月至1979年年1月改汉桥区谌家矶分社;1979年5月~1983年由洪山区谌家矶公社改为洪山区谌家矶乡政府;1985年2月以“城带郊”精神将乡政府划为江岸区谌家矶乡人民政府;2000年12月18日撤乡建街,成为江岸区人民政府谌家矶街办事处。

-

产业

谌家矶街有常年菜园4000亩,蔬菜年产约9000吨,上市蔬菜约8000吨。鲜鱼生产约150吨左右,肉猪出栏年约3000头。街属企业起步较晚,现有企业近50家,总产值2亿元。在第一、二产业迅速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也得到了稳定的发展,街有农用车154台,客货汽车88台,个人兴办的餐馆、商店、理发、建材及其他行业的门点达300余户,年创产值8000万元,特别是交通运输业发展较快,从拖拉机到农用车到客货汽车,成为谌家矶街村(居)村民经济发展的印证。

-

荣誉

我街1988年被武汉市评为蔬菜基地建设先进单位,1996年被市委、市政府、市警备区评为防汛抗洪“立功群体”单位、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评为“英雄群体”单位;1998年被市委、市政府、市警备区授予“立功单位”;2000年被评为武汉市“无毒社区”和湖北省百强乡镇(第84位)。

历史沿革:

清末及民国初年,谌家矶即为汉口郊区六大古集镇之一。

1949年前,归黄陂县礼教乡管辖。

1952年属谌家矶乡。

1956年命名为联汉农业社。

1958年成立岱山人民公社联汉大队。

1961年为谌家矶公社。

1975年2月并入后湖公社,因地理位置特殊,仍保留原核算体制,定名为后湖公社谌家矶分社。

1979年改为谌家矶公社,1984年2月改为乡人民政府。

1985年2月以“城带邻”将乡政府划交江岸区,改为江岸区谌家矶乡人民政府。

2000年10月撤乡建街命名为江岸区谌家矶街道。

2018年,按照市委、市政府对“长江新城”建设的要求,明确“长江新城”江岸片区域调整,后湖街道幸福社区调整到谌家矶街道。

谌家矶街道周边行政区地图

武汉乡镇街道地图

武汉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3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皖ICP备2023000207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