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相传境内向阳坡,黄姓人居多,得名黄阳。明隆庆年间(1796~1820年)从高溪市徙巡检司于此,名黄阳堡巡检司,就沿用黄阳司为地名,境地由此得名。
2022年1月,黄阳司镇被确定为2021年度湖南省“平安农机”示范乡镇。
2021年12月,黄阳司镇被确定为2021—2023年度湖南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黄阳司扎故事)。
"黄阳司镇位于区境东北部,地处湘江上游,镇政府驻地距区人民政府驻地冷水滩城区30公里。东、北均邻祁阳县,南连竹山桥镇,西接高溪市镇、普利桥镇。镇政府驻黄阳司车站南路,辖天里坪、万福亭、专冲、严家、社湾、五福亭、菱角塘、大湾、坪湖塘、董安桥、郝皮桥、蔸塘、庙山口、五里坪、六牙市、田坝塘、陶家岭、何家亭、铅冲、刘家排、周家巷、水口桥、新建、陶家洲、钱家洲、曾家湾、养马坪、田心、社塘、冯干岭、黄阳司、车站、八亩丘、同乐滩、狮子岭、陈家冲、燕子塘等37个村和1个黄阳司居委会。
镇沿用驻地黄阳司自然地名。很久以前,黄姓人居于向阳坡地,得名黄阳,后在此设黄阳巡检司,就沿用为地名。1956年成立黄阳司镇,属于零陵县黄阳司区管辖;1958年成立国际人民公社;198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建制镇,属于冷水滩黄阳司区管辖;1995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区并乡建镇,撤销黄阳司区公所,建立黄阳司镇,由原黄阳司区公所、郝皮桥乡、水口桥乡、黄阳司镇等四个单位合并为黄阳司镇。
全镇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耕地2497.8公顷,9546户,46647人。地形以丘陵为主,流经镇内的河流主要有湘江。水陆交通便捷,是冷水滩区的北大门和重要的工矿镇,也是永州市的化工、冶金、煤炭工业基地,素有“湘南第一镇”之称。农产品以稻谷为主,农副产品有茶油、棉花、生猪、柑桔、大豆、蘑菇、花生等。水产品有珍稀甲鱼、竹鱼、鲢鱼、回沙、白鳝等,这些产品全省闻名。全镇森林覆盖率达30%,有5万亩国外松,林业以五峰岭,同乐滩林场为主,是冷水滩乃至全市最大的国外松基地镇。该镇是冷水滩区的产粮基地,年总产量可达2.5万吨,总产值5480万元。镇区矿产资源特别丰富,主要有烟煤、锰、铁矿、石灰石和碳酸钙石等。境内先后修建硬化了车站南路、同心路、湘桥路,规划了车站北路;拉通了黄大公路、鲁黄路;建好了第二农贸市场、黄阳司停车场、郝皮桥农贸市场;开发了果园、市场、庙山排小区;现代化小城镇初见雏形。镇年工农业生产总值3.8亿元,年财政收入343万元。
历史沿革:
清朝,属黄阳镇。
民国十九年(1930年),属第六区黄阳镇。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第七区黄阳镇。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六区黄阳镇。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属保和乡。
1950年,属第三区黄阳司、陶家洲、天理坪、水沟桥4乡。
1952年,属第三区,并增设郝皮桥、同乐、庙山口、社塘、菱角塘5乡。
1956年6月,撤区并乡,5乡合并为黄阳司、天理坪2乡。
1958年10月,黄阳司、天理坪2乡合并为国际公社。
1959年1月,更名黄阳司公社。
1959年10月,分为黄阳司公社、黄阳司镇(乡级)。
1961年6月,分为黄阳司公社、天理坪公社、黄阳司镇;同年11月,调整为水口桥、郝皮桥、黄阳司3公社。
1962年4月,黄阳司镇并入黄阳司公社。
1984年3月,公社改乡;同年6月,属冷水滩市黄阳司区。
1986年2月,乡改镇。
1995年7月,郝皮桥、水口桥2乡并入黄阳司镇,并撤黄阳司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