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新集镇是清末武秀才王新承领头兴建,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新集处在临淮关下游,苏皖官员常有路过,各业商人云集,市场繁荣,因街道顺河面建,曾名顺河镇。1954年顺河镇被洪水冲毁,1956年改迁淮河堤北,恢复旧名——新集。
2023年8月,安徽省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新集镇为2022年度安徽省卫生城镇。
2020年4月,新集镇上榜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名录。
2019年10月,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榜单公布,新集镇位列第988名。
2014年7月,新集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五河县新集镇位于淮河北岸,五河县城南22公里,距蚌埠市52公里,内有306省道贯穿,南临淮河与凤阳相望,北接小圩,东连头铺,西与大新、皇庙接壤,全境东西宽13.5公里,南北长13.5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0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91万亩,辖14个行政村(居),现有总有口5.2万人,驻地中心镇区划面积为5平方公里,建成面积2.6平方公里,居民1.8万人,4500余户,城镇化水平为34.6%。
新集镇是清末武秀才王新承领头兴建,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新集处在临淮关下游,苏皖-常有路过,各业商人云集,市场繁荣,因街道顺河面建,曾名顺河镇。1954年顺河镇被洪水冲毁,1956年改迁淮河堤北,恢复旧名——新集。解放后,新集一直是区、乡、镇政府所在地,集市贸易一直兴旺,是皖北地区农产品的重要集散之一,也是国家商品粮和生猪、草鸡养殖基地。1994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2000年被列为省195个重点扶持中心镇,促进了新集镇的全面快速发展,2004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达7.4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4.4亿元,企业总产值3亿元,财政总收入5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2840元,是镶嵌在淮河岸边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新集镇地处淮北平原东南部,大部分为冲积平原,境内南有淮河,北有怀洪新河,沿两河可通长江中下游各大城市,镇域地表、地下淡水资源丰富,水质优,适合工农业生产和人畜饮用。新集镇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为3206小时/年,日照率52-59%,雨量适中,年平均降雨量为900mm,年平均温度为14.7℃,年无霜期210天,季节风较为明显,境内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水稻土三个土类、5个土属。丰富自然资源和优良的气候环境,适宜于各类农作物的生长,主要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水稻、山芋、玉米为主,经济作物以棉花、花生、油菜、果蔬为主,全镇现已形成5万亩优质小麦、3万亩优质大豆、2万亩优质稻、万亩优质山芋、玉米和沿淮千亩优质蔬菜五大生产基地,全年粮食总产4万余吨,畜禽主要品种有猪、牛、鸡、鸭、鹅,现已形成。
历史沿革:
1942年由地方人民武装-淮浍大队(后改编为县独立团三营)在淮北一带拉游击时所开辟的浍南区,隶属泗五灵凤县;解放战争时期,1947年建政时沿袭原地名。
1955年区划调整,更名为新集区。
1958年人民公社化时,组建新集公社。
1965年设区划社时,又恢复了新集区。
1969年撤区并社,在区划内分设新集、安淮、三冲、临北四个公社,至1980年恢复区制时,再置新集区。
1992年3月,撤区并乡镇,安淮乡、郭府乡,大新乡划出,姚管乡、双河乡、许场乡、新集镇4乡镇合并为新集镇。
2000年机构改革,将全镇29个村、3个居委会合并为11个村、3个居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