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石井坡街道因清初,当地居民在境内石坡地带用石砌井,引贮岩水而得名。
重庆市沙坪坝区石井坡街道办事处位于沙坪坝区北部,距区政府约10公里,辖区东临嘉陵江畔,南邻童家桥,西临歌乐山脉,北接井口镇。东西最宽处约1500米,南北最长处约2100米,辖区面积3.15平方公里。街道办事处驻光荣坡213号,有9个社区居委会,共计14346户42546人,辖区内大部分住户是特钢厂职工和家属。有一个幼儿园,4所小学,1个高中,医院2个,文教卫生事业设施齐全。辖和平山、大河沟、建设坡、前进坡、光荣坡、老双碑、中心湾、团结坝、远祖桥9个社区,办事处驻石井坡216号。212国道纵贯境内,厂区铁路经此与成渝、襄渝铁路相连,嘉陵江边设有货运码头。1951年在詹家溪公安派出所设民政干事,承办石井坡和詹家溪地区的政府工作。1954年建立重庆市第三区102厂厂区办事处。1958年改为石井镇人民委员会。1960年与詹家溪合并为双碑人民公社。1962年城市人民公社撤消,原石井坡地区因此更名为石井坡街道办事处。
-
社会事业
街道党工委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把单位人转变成社区人,就不能割断历史,必须尊重党员职工在特钢创业的辉慰问困难户煌历史,激发他们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的才干,共同憧憬地区发展的美好未来。街道重建服务机构,主动热情接纳移交的1.1万名退休职工,仅用五名工作人员在一周之内,做好过去重特集团由老干、退休、劳资、行政等处室二十多人才能完成的退休职工工资与非统筹待遇的发放工作,给广大退休职工一份耳目一新的见面礼。街道随即投入80多万元装修老年活动中心、修葺6个退管站,更换破旧门窗和老化电线,并且彻底改造3个退管站。街道也把移交的2500名党员当作难得的财富,派专人逐人核对接收党员信息,逐户了解党员生活生产情况,多年来无人问津的党员找到了组织。远祖桥社区工农坡3-10号居民毛建国费时三年呕心沥血创作了100米的巨幅油画—《强者》,捐赠给中国体育博物馆做永久收藏。重构后的社区党组织,也因其日益增加的凝聚力吸引不少优秀年轻党员来到社区工作。
-
社会服务
石井坡街道在三个社区设立工作站,承担基层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让社区居委会回归群众自治组织的本整治环境原,在社区党委-下,社区居委会成为集中广大居民的共同利益诉求和共同决策管理的平台,评判社区工作站工作质量的评分台。在社区新闻发布会上、在公共事务居民听证会上总是人头攒集,希望自己的意愿能够得到主张。光荣坡居委会的红袖笼在行动,组织居民志愿者组成守楼护院队伍,维护旧式开放物业的安全;大河沟社区居委会评审社区工作站工作,要求把低保评审会开到楼栋院坝,备受群众关注的低保审批在阳光下运行;团结坝社区居委会背靠背定期通过电话收集社区居民意见,力争使社区建设支持率100%、社区工作站服务工作满意率100%。另一方面鼓励广大居民群众参与到市政管理当中,用他们的对市政环卫绿化服务外包质量的满意度作为签订服务外包合同的依据。两个公司接受居民投诉方式和处置时效上有了质的飞跃,路灯增设更快捷,路灯开放率达到97%以上,危树清理更加迅速。清扫保洁力度加大,环境面貌焕然一新。在2010年开展的环境整治活动中,这两个公司成为街道重要的依靠力量。[1]
历史沿革: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以前,名石岭团,隶属巴县龙隐镇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团总制为保甲制,石岭团划为5保。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1月1日,成立兵工署第二十四厂,由厂警卫稽查组管辖。
1949年后,仍维持原有行政区划。
1951年3月1日,原二十四厂更名为西南工业部第一二厂。
1954年4月20日,试点建立一二厂厂区街道办事处;1955年,由一二厂厂区街道办事处改为石井坡厂区街道办事处;1958年,试点建立石井坡镇。
1960年,石井坡镇与詹家溪街道合并,成立双碑公社。
1962年8月1日,恢复石井坡街道。
1968年,改名为前卫路街道。
1972年12月,前卫路街道又改成双碑街道。
1978年6月,双碑街道复为石井坡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