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辖区内有古建筑“龙门楼”,因此得名。“龙门”位于平原县城垣的东南部,距正南门500米,是建于城墙上的双层建筑。上为文昌阁,下为龙门楼,楼下城墙上开有拱形门洞,门洞上端镶有“龙门”两个石刻大字。“龙门”源于刘备治平原的传说。传说当年张飞鞭打督邮,惊动了太守,翌日太守带兵围攻平原城,捉拿刘、关、张。兄弟三人骑马连突四门后,从城东南角放水的门洞中逃脱。后人为纪念刘备治平原期间的“仁和”“勤政”“恤民”之德,便将此水门洞命名为“龙门”,并在其上修建了双层城楼,将某人所题写的狂草“龙门”二字镌刻在一块青石上,并将此石镶嵌于门楣之上。
2014年9月,环境保护部授予龙门街道2012年—2013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龙门街道地处平原县城,为县政府驻地,辖区东起京沪铁路,西至马颊河,南与桃园街道相接,北与三唐乡相邻。总面积37.8平方公里,耕地1657.9公顷,辖17个居民社区,29个行政村,人口6万人。因辖区内有“龙门”遗迹而得名。
历史
今平原县夏代为爽鸩氏之墟,西周为齐地,周成王讨蒲姑之乱后为齐西境之下邑。以平原为名始于春秋齐国之平原邑。秦置平原县。当时的平原县城,在今张官店村(今属王庙镇)东。汉高祖六年(前201年)置平原郡,辖19县。后曾数次设国。而国、郡、县治所均在张官店村东。北齐天保二年(551年),平原县城由张官店村东迁来今治,至今。
名胜古迹
“龙门”位于平原县城垣的东南部,距正南门500米,是建于城墙上的双层建筑。上为文昌阁,下为龙门楼,楼下城墙上开有拱形门洞,门洞上端镶有“龙门”两个石刻大字。门洞以南有琵琶湾,门洞外护城河畔有莲花池,护城河上建有小桥,桥头立一石碑,上刻“起龙桥”。
“龙门”源于刘备治平原的传说。传说当年张飞鞭打督邮,惊动了太守,翌日太守带兵围攻平原城,捉拿刘、关、张。兄弟三人骑马连突四门后,从城东南角放水的门洞中逃脱。后人为纪念刘备治平原期间的“仁和”“勤政”“恤民”之德,便将此水门洞命名为“龙门”,并在其上修建了双层城楼,将某人所题写的狂草“龙门”二字镌刻在一块青石上,并将此石镶嵌于门楣之上。
“龙门”建成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曾重修一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皇帝南巡时路经平原,作诗一首,诗中有“大都龙门务辞工,传奇乃至失公平”的诗句。此后又进行了第二次重修。文革期间,龙门楼被拆除,只有“龙门”石刻仍完好保留在县文化馆内。石刻“龙门”二字的拓件,经北京荣宝斋装裱后,在广交会上展出,引起了许多人争购收藏,并流传到日本等国。
燕王屯军处位于平原城西6公里,南侧近马颊河东堤之下。此处有相互连接的6个村落:军屯、郑家仓、李家仓、刘家仓、张家仓、马庄。据县志载,这里曾是明洪武年间燕王屯军储粮之所。早年,这里方圆十几里内,原来只有大芝坊、王骨屯、许铺、镰巴张等几个村落。元末明初,战乱不断,又兼燕王起兵“靖难”时在这一带与南军屡次激战,致使“道路皆荆榛”,“近城之地多荒芜”。燕王称帝后北巡至此,见这里地广草盛,随令属下在王骨屯北,跑马圈地500余亩,屯田养马,建仓储粮,供做军需。后将王骨屯北移二里,设军户数家,看守粮仓。当时许多饥民流落到这里,也借废军营落户开荒,遂成村落叫做军屯。明末,守仓军户最后一批换防调走,只留下旧仓。
永乐年间,郑、李、刘、张、马等姓分别迁至这里。马姓等建村军马场,称马庄,其余四姓倚仓建村,故名郑家仓、李家仓、刘家仓、张家仓等。
翰林府位于平原县城恒信印务有限公司院内。今存一间青砖砌筑、青瓦封顶的平房,这就是清道光皇帝的师傅张的府邸,俗称“翰林府”。
据《续修平原县志》记载,张,字叔举,号牧村,今王凤楼镇张辛庄人。祖籍历城县。明洪武十年(1377年),其始祖张勋迁居今前曹镇大宋庄。永乐二年(1404年),张勋次子张善迁此定居。
张善之后,自嘉靖年间张烶(号东麓先生)中举当县令后,其后人中,张东周任布政使,张学孟任礼部学官,张国柱任陕西右布政使,张完臣任国子监主事,张拭任内阁中书等。至乾隆年间张登第当翰林,其间张氏一族共出进士5名、文举7名、武举2名、贡生9名、例贡4名、功贡1名、教谕和训导3名。其中七品以上文武-18名。
张,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中举人,四十九年(1784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检讨、-房行走、光禄寺卿。为道光皇帝师傅,曾多次主持会试,代理按察司职务,甄别平反冤、假、错案。张生前在今平原县城大十字街至丁字街一带置地十几亩,建“翰林府”。据此地邻近长者回忆,时翰林府邸东大门高大宽阔,南、北两侧门精致美观,正中大殿为教习训导学生之所。“翰林院”分南、北两院,分别称武、文两翰林,为当时平原县城里占地面积最大、社会声名最响的官宦、书香之府第。
琵琶湾位于龙门街道南街村,原为一处占地数亩的水湾。据民国《平原县志》载:“琵琶湾,在学宫南,广阔约数亩,形如琵琶,故名。旁有井,水甚甘,为全城之冠。”被列为平原县城著名古迹之一。琵琶湾在平原人心目中,有着深厚的乡恋情结。
传说夏代平原北部一带有个鬲氏部族,出了一位美丽少女,叫嫦娥。嫦娥爱上了有穷氏首领、善于骑射的勇士后羿,二人结为夫妻。后来,后羿从西王母处得到不死之药,嫦娥偷吃后,遂飘向月宫。后羿思念嫦娥日久,忧患成疾。每逢月圆之夜,便独坐窗前,遥望明月,向嫦娥倾诉思念之情。某日月圆时,忽见一白衣少年从窗口入室。后羿惊异,原来少年是广寒宫中玉兔所化,奉嫦娥之命,约后羿中秋之夜相会。
中秋夜晚,后羿沐浴焚香,拭净了嫦娥的梳妆用品,在案几上摆上瓜果梨桃,苦等嫦娥回到凡间。但千呼万唤,直到嗓子嘶哑,仍不见嫦娥身影。后羿由怨生恨,气恼得捋下壁上的铜镜,抓起地上铜盆,将嫦娥的两件心爱之物狠狠扔向空中。这两件宝物飞过幽静的夜空,砸在平原县城这块土地上,砸出了两个数亩大的深坑。形状相连,如一只琵琶。后羿气得轰然倒地,再也没能站立起来。
原来,中秋夜嫦娥没能来凡间与后羿相会,是遭玉皇大帝的禁锢所致。玉帝认为嫦娥凡心不泯,传旨将她囚禁在广寒宫中,并指派天蓬元帅率天兵天将把守。嫦娥被禁,见后羿被思念击倒,串串泪珠滴落凡间,泪水汇成细流,注入琵琶湾,成为两潭清清的秀水。
明万历年间,平原县来了一位知县朱良。查访城内没有一口黎民百姓能够饮用的甜水井,数千黎庶常年饮用又苦又涩的井水,戕害身体。经遍访城中老者,听到了琵琶湾的传说。遂决定在琵琶湾边修一口深井。他从府库里支出白银,寻请了匠人,亲自监工,未出三天,就在北面湾边挖出了一口一丈深的大水井。井水甘甜清冽。城中百姓无不欢呼雀跃。从此,家家户户用井中之水磨豆腐、酿造酱、醋、酒。
从此,这琵琶湾边井中之水,雨季不溢,旱时不涸,千挑万担,井水不减,湾中之水,也澄净滢透,亮似铜镜。
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据说是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庙号烈祖。蜀汉昭烈帝刘备(161-223)东汉汉灵帝末年,刘备因起兵讨伐黄巾军有功而登上汉末政治舞台,三顾茅庐后始得诸葛亮辅佐。汉建安十……
张飞(?~221)字益德,又称翼德。东汉涿郡涿县桃庄(今涿州市忠义店)人。早年与刘备、关羽意气相投,在涿结成生死之盟,世称“桃园三结义”。东汉末,张飞、关羽和刘备聚集乡勇起兵涿县,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曹操发兵取荆州,刘备败走夏口,至当阳长坂坡,曹兵把刘备等人打散……
颊川石桥
颊川石桥位于平原县龙门街道,年代为明、清。2015年6月23日,颊川石桥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2000年7月,属平原镇。
2005年7月撤销平原镇,分设龙门街道、桃园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