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寅镇介绍

地名由来:甲寅镇元未、明、清初,名为瓦渣,为哈尼族土司钱氏家族辖地;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瓦渣土舍治所由老博山迁此,更名甲寅;另外一说,因早期村落领头人李甲寅而得名。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中东部,乡政府驻地距县城迤萨37公里。全乡国土面积91.5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85个村民小组,有5488户、24343人。境内居住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其中哈尼族占8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5人。年末耕地面积14879亩,其中水田9738亩、旱地5141亩。境内海拔在760—2342米之间,年平均气温14.1℃、年平均降雨量1310.1毫米。粮豆播种面积25402亩、粮食总产量875.6千克、农民人均有粮321千克、农村经济总收入372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21元。全乡共有棕榈面积7000亩、年棕片140万公斤,共有15个棕丝加工厂,有固定工256人、临时工360人,棕丝和棕制品远销山东浙江等沿海地区。有小学21所、中学1所、中心卫生院1个、村级卫生室6个。甲寅乡民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哈尼族的山歌、情歌、酒歌、哭嫁歌、儿歌等种类和唱词内容独具特色,哈尼族乐作舞、棕扇舞、娃娃舞、竹板舞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哈尼“长街宴”节庆深受专家、学者好评。境内风景名胜众多,旅游资源丰富,他撒、阿撒的万亩梯田,为县内集中连片的梯田,甲寅后山有3座小(二)型水库、环抱四周为4000多亩的森林,每逢春暖时节,“妥垤玛依”(啼血杜鹃)成片成林竞相开放,春游者络绎不绝。他撒十二龙泉泉、俄垤水库风光、作夫哈尼蘑菇房,老博阿波罗陀的山泉瀑布、州级历史文物文星阁、江外八大土司之首瓦渣土司遗址等为开发民族旅游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历史沿革:

南诏时,属官桂思陀部通海都督。

宋朝时,属秀山郡。

元朝时,属元江路。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设瓦渣长官司(副长官职),属临安府石屏州。

清初,袭明制。

清康熙四年(1665年),改为设土舍。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瓦渣土舍治所由老博山迁此,更名甲寅。

元未、明、清初,名为瓦渣,是哈尼族土司钱氏家族辖地,为县内最大土司区。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改土归流,设石屏县第六区瓦渣乡。

1950年,建县后,设瓦渣区。

1954年,更名第二区。

1958年,改为设妥垤玛依公社。

1961年,恢复甲寅区。

1970年,改为甲寅公社1984年,恢复甲寅区。

1988年2月,改为甲寅乡。

2015年10月27日,由甲寅乡改为甲寅镇。

甲寅镇周边行政区地图

红河州乡镇街道地图

红河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