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乡介绍

地名由来:攀枝花乡因乡人民政府驻攀枝花村而得名;该村因曾有一棵大攀枝花树而得名。

元阳县城所在地,地处东经102°04′—102°51′、北纬23°09′一23°7′之间。东接嘎娘乡,南连新街镇,西邻马街乡,北与建县、个旧市红河相望,国土面积153.54平方米。全镇辖南沙、五帮、桃园、赛刀、石头寨、呼山6个村委会;南林、元槟2个居委会;47个村民小组。距省城昆明273公里,距州府蒙自92公里,距个旧47公里。全镇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4550亩,旱地15580亩。2002年总人口19048人,其中:农业人口13644人,占总人口的71.6%,非农业人口5404人,占总人口的28.4%。少数民族人口15301人,其中:傣族6934人,占总人口的36%;彝族4791人,占总人口的25%;哈尼族3160人,占总人口的16.5%;壮族177人,占总人口的0.9%;瑶族128人,占总人口的0.6%;苗族90人,占总人口的0.5%;回族10人,占总人口的0.05%;白族9人,占总人口的0.04%;纳西族2人,占人口的0.01%。境内地势西北向东南倾斜,中部低,两侧高;最低海拔230米,最高海拔1110米;最高气温43.5℃,最低气温IO℃,年平均气温20℃;年均降雨量700毫米。经济与社会发展新中国成立以前,属纳楼土司管辖,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困苦。解放后进行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使南沙镇发生了巨大变化。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7548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30.3刀元,粮食总产4076吨,农民人均有粮279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1034元。初步形成了粮、经、畜协调发展的格局,热区经济林果、冬早蔬菜、畜牧业等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乡镇企业从无到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县城迁移到南沙后,以城市为重点的多种非公经济成分得到迅速发展。2002年有个私经济734户,乡镇企业总收258.93万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调整,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一、二、三产业的比例由1995年的48.9:15.3:35.8调整为2002年的36.2:37.2:21.6,粮经比例为43:570。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不断培植出具有热区特点的特色产业和名特优产品,一是以冬黄瓜、辣椒、茄子二苦瓜为主的反季节蔬菜。二是以香蕉、酸角及沙仁沟优质本地荔枝为主的经济林果业。三是以牛肉干巴为特色的餐饮业。

勐弄司署

勐弄司署位于元阳县城以南20公里的攀枝花乡政府所在地,建于民国年间。勐弄司署占地约8千平方米,三院三天井,二层楼,砖、石、木结构,硬山顶建筑,大门横匾上刻皇封世袭勐弄司署。整个建筑群由高大厚

历史沿革: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属临安府猛弄掌寨辖地。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属建水勐弄乡。

1950年,划入新民县勐弄乡。

1956年,属元阳县第五区(又称攀枝花区)。

1970年,改为前进公社。

1972年,改称攀枝花公社。

1974年6月,划出黄茅岭公社。

1984年4月,改为攀枝花区。

1988年1月,由攀枝花区改为攀枝花乡。

攀枝花乡周边行政区地图

红河州乡镇街道地图

红河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