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堂村位于莱城北40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邻埠口村。有耕地310亩,127户,380口人。
清康熙《莱芜县志》记载:“石城保,龙堂”。
抗日战争初期,龙堂村隶属博山区;1958年10月,属茶业人民公社辖;1984年,隶属茶业办事处;2001年茶业口乡、腰关乡两乡合并,隶属茶业口镇。
龙堂村周围群山环抱,地处偏僻。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就把该村当作堡垒村设有地下医院、服装厂等。1943年由于叛徒告密,日本鬼子血洗该村,十几个伤病员全部遇害,所有工作人员除一名当地的小护士脱险外,其余全部壮烈牺牲。村里很早就建立党组织,1939年入党的傅玉珠是茶叶区最早的党员之一。抗日战争时期他任新甫县委秘书,后来被日本鬼子逮捕,就义于敌人的监狱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这个不足300口人的小山村,先后有十几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龙堂村也出了一名全村人自豪的烈士,他就是傅来效。1982年10月18日下午一点半左右,时任莱芜县茶业派出所副所长的傅来正与本乡东榆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化银研究工作,三名刑满释放和解除-后又勾结在一起的犯罪分子突然持械闯入室内杀人抢枪。傅来效临畏不惧,与犯罪分子激烈搏斗,不幸光荣牺牲。根据傅来效生前的模范事迹,0莱芜县委于1983年1月17日授予他优秀0员的称号,山东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给他记一等功。
龙堂村地处山区,土质瘠薄,水源缺乏,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十年九不收,粮食产量很低。1972年开始兴建一座大型二级扬水站,1974年竣工。第一级扬水站建在距村4华里的大河边上,扬水高度为60米,水一直流到村西边,扩大水浇地100多亩,使昔日的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的低产田变成了旱涝保丰收的高产田。1986年为了减少农业生产投入,进一步扩大水浇地面积,将原来的二级扬水站改建为扬程高度近120米的一级扬水站,修建了一座长度100多米,高度为10多米的渡槽一座,水浇地面积比原先扩大了近一倍。
龙堂村是有名的板栗村。传说在明末清初,有一个傅员外,土地上百亩,山林几千亩,此人交友甚广。一天,一位朋友给他送来了几棵树苗,栽在山上。经过几年的管理,开花结果了,并且栽培面积越来越多,这种树就是板栗,从此龙堂村的板栗树就流传发展起来了。龙堂村耕地面积虽少,山地却有2000多亩,经过多年的努力,荒山全部绿化,是村民的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板栗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上百年的栗树现在还有十几棵,最大的一棵树围3米多,树冠占地近半亩。近年来板栗的栽培面积进一步扩大,板栗产量大增。
在村西的山岭上,有一个占地200多亩的苹果园。1990年寸草不生的荒岭上开山挖坑栽上了苹果,经过十几年的经营管理,现在已是硕果累累,2001年的产量已达20多万斤。
酸樱桃是龙堂村特有的水果,这种水果在5月底6月初成熟,这种水果个大好保存,经济效益可观。
龙堂村周围的山上有丰富的铁矿石,矿石的品位较高。
龙堂村人在1982年用一个冬春的时间修了一条2华里多的公路,从此汽车开进了山村,使山上的物产走出山外。1994年春,动工修建第二条公路,1996年建成通车。
龙堂村尊师重教,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有20多人考上了中专、大专。傅应美、傅来银两人在读研究生,有几个家庭一家考上了两个大学生,是附近闻名的状元村。
如今的龙堂村是山上树木成林,村前流水潺潺,两条公路连接着外面的世界,村民的生活丰富多彩,龙堂村的明天会更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龙堂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