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下游村介绍

西下游村位于莱城北35公里、东北距雪野镇政府、东南距雪野水库各1.5公里处,通天河从村南流过。北靠卧龙岭,西至西峪河南村,东跨莱明路与东下游村接壤。地处山区,现有耕地926亩,410户,1147口人。

抗日战争初期,西下游村属七区管辖;1941年,隶属雪野区:1958年,属上游乡辖;上游人民公社成立后,归上游人民公社;1985年,隶属上游镇;2001年,撤乡并镇后,属雪野镇辖。

1971年,西下游村“农业学大寨”,开山、围堰、平坟、河滩垫地。,以补耕地不足。从1972年至1995年累计开垦77亩。同时,为增加浇灌面积,1990年,村里建成西坡扬水站,配套水渠1500米,灌溉土地面积200余亩。1999年,西岭扬水站投入使用,覆盖灌溉面积100亩。1976年,全体村民上阵,在南峪修筑生产路10公里。形成了土地开发到哪里、水渠就修到哪里、路就通到哪里的良好生产格局,大大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的条件。

1993年以前,西下游村民多吃沿河渗水,既不便利,也不卫生。一到大旱,吃水井多干涸,人畜用水极为紧张,村两委决心下大气力解决缺水问题。先在村里打机井,最后终于在村南打出水源丰富的一眼水井。紧接着建水塔、埋管道,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彻底告别了吃水难的历史。

1976年,全村通电。1995年,该村成为全镇第一个安装闭路电视的村庄。截至2002年,家家户户有电视,多半村民装上了电话.这些条件的改善,大大提高了村民的政治文化素质,人们能更好地接受新的信息,为发展经济、发家致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西下游村民自古勤劳耕作,也不乏经商之精明。1975年,就建成了村办编织厂。1982年开始,一部分村民依托莱明路、仲临路从事个体经济。如柏建清,他贷款建起“西下游面粉厂”,率先致富。1992年春,该村建立农贸市场,为村民经商致富创造了条件。现在,个体私营业户已蓬勃发展起来,主要从事运输、维修、餐饮、加工、养殖等。村民人均收入由生产队时约120元增至现在约3200余元,居民生活日益富足。

西下游村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1948年,村里即建有复式小学一处,胥星元为教师兼校长。1955年后改为全日制小学。2000年,三至五年级合并到上游希望小学。自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至2001年,村里共有10名学生考取大专以上学校,第一个大学生是韩荣芳,山东师范大学英语系。韩传海,于1956年12月生于该村,大专文化,由于他在雪野水库科学经营水产成绩显著,1993年8月被授予“全国水利渔业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1996年省人事厅、省水利厅给他记二等功;1996年4月,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韩传海,最早在我市雪野水库开展了集约化网箱养鱼科技开发试验。网箱养鲤鱼最高单产折合亩净产12.5万公斤,填补了我国北方地区网箱养鱼的一项空白。他还和所里其他科技人员一起,圆满完成了网箱养鱼“星火计划”项目,促进了我市网箱养鱼的发展。

西下游村民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该村许多村民积极投身于革命斗争,出现了许维进等9名革命烈士。1947年2月,莱芜战役打响后,雪野区广大民兵,根据上级部署主动配合我野战部队阻击围歼莱城、口镇之敌。一天拂晓,西下游村民兵指导员韩振杰和民兵韩有书,正在东下游村北岭担任警戒。在黎明前的朦胧中,隐约发现官桥方向有一股敌军,顺着大道向北窜来。韩振杰急中生智,猛然大声喊道:“一连、二连准备战斗!”并大声向敌人喊话“蒋军弟兄们,你们跑不掉了,缴枪不杀,解放军优待俘虏!”疲于奔命的敌人猛然听到这一喊声,都’晾慌失措,一袋烟功夫,这伙蒋军就乖乖地当了俘虏。这次战斗未放一枪一弹,共生俘蒋军13名。现在西下游村民过上了幸福生活,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先辈们的努力奋斗,将加快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将西下游村建设得更加美好,为振兴中华作贡献。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西下游村附近有莱芜战役纪念馆、房干生态旅游区、莱芜龙山、雪野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济南香山旅游区、鲁中抗日战争展览馆等旅游景点,有莱芜生姜、莱芜黑猪、莱芜猪、莱芜吉山黑鸡、高庄芹菜、莱芜白花丹参等特产,有顺香斋、亓氏酱香源肉食酱制技艺、孟姜女文化传承故事、中元节(莱芜中元节习俗)、蹉地舞等民俗文化。

西下游村周边行政区地图

济南乡镇街道地图

济南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