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因驻地于峙滩而得名。
2011年4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峙滩镇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峙滩乡位于蛟潭区中部,东邻兴田乡和鹅湖区金竹山乡,南连福港乡与鹅湖区臧湾乡,西接储田、蛟潭乡,北毗江村乡。乡政府驻地峙滩,距蛟潭25公里,距市区59公里。总面积约194平方公里。辖地清代属浮梁县化鹏乡,为法京都、杏口都、侈溪都、引京都。解放前属浮梁县第六区,为峙滩乡、冠石乡。建国初为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不久改为第六区峙滩乡。1969年复名峙滩公社。1984年改乡建制,称现名。
辖区是土地革命时浮梁县的一个重要革命老根据地。境内地处丘陵地带,东部山脉连绵,山峦重叠,西北部较低,山多林茂,最高峰鸡笼尖海拨680米,群山纵横,村落遍布山山坞坞。1930年湖北省黄梅革命-失败,许多革命同志到这一带以烧炭、抬轿、当雇工种庄田为掩护,秘密开展宣传活动和组织发动工作。
1934年4月方志敏领导的红军来到浮梁县农村开辟新的根据地,境内有100多个村先后建立了工农革命团。7月中旬在清溪的打渔章家的章家祠堂召开的皖赣边区八县工农革命团代表大会,成立了皖赣边区苏维埃政府,选举了主席和各部部长。流口不仅驻过皖赣分区委重要机关,而且红军挺进师、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这里进行了英勇的战斗。工农革命团在各村广泛开展了""平债平田""、参军拥军活动,有140多名红军新战士在清溪受训。至今,许多革命遗址仍保留完好。
辖境经济为农业为主,主种稻谷,兼办工副业,林业潜力很大。耕地面积亩。山林面积亩,森林覆盖率%,乡有茶场个,茶园亩,年产茶叶担。峙滩是旧时有名的港口码头。现皖赣铁路纵横乡境南北,火车站就建在峙滩村前,水陆交通十分便利。辖境革命纪念地和历史人物最多。历史上境内曾是古战场,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在当地农民配合下,于英溪、小源一带打了大胜仗。金达、字德孚,浮梁引京都(今英溪)人,嘉靖丙午乡举第一,丙辰会试第二,探花。金达的五开间府厅祠门罩为""国学师""牌坊,现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属浮梁县第六区峙滩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属浮梁县第三区峙滩乡,1952年为第六区峙滩乡。
合作社时由峙滩、大屋、左源、杨村等初级社转峙滩高级社。
1958年属新平公社峙滩管理区。
1960年成立峙滩公社峙滩大队。
1966年为太阳升公社永红大队。
1969年恢复峙滩公社时,将侈溪大队并入。
1984年改乡建制,称峙滩乡。
2014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省民政厅批复同意撤销浮梁县峙滩乡,设立峙滩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