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碑院镇因境内的碑院寺而得名。
碑院镇位于南部县东部,东与楠木镇接壤,西与永定镇交界,南与谢河镇相邻,北与阆中福星乡毗邻,距县城15公里,唐巴公路贯穿境内,是南部县通往仪陇、巴中、南江、通江一市三县的必经之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川十大立佛之一禹迹山大佛位于境内。全镇辖15个行政村,142个社,总人口18809人(其中农业人口16480人),幅员面积29.7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12254亩(其中田3687亩),森林覆盖面积达2/3以上。
本镇地处浅丘,西北高、东南低、气候温和,有小(二)型水库一座,蓄水17万方,土壤多为黄泥土和夹沙土,主要农副产品有水稻、小麦、棉花、油菜、生猪、獭兔、蚕桑、小家禽、蔬菜、水果等。产业化步伐加快
镇政府继续推进产业化步伐,全镇实现工农总产值3645万元,比去年增长8%;全年粮食总产量9300吨,大力发展洋二杂母猪、洋三杂肉猪,全年饲养洋二杂母猪25头,洋三杂肉猪320头,生猪出栏1.9万头,小家禽出栏16.8万只,水果665吨,蚕桑基地村规模得到巩固发展,全年养蚕900张,蚕茧量达45吨,劳务输出5500人,收入2080万元,粮经比例达4: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2345元,增长5%。全镇大力宣传无公害蔬菜,种植蔬菜2752亩,年产各类蔬菜6584吨,极大地丰富了城市人民的“菜篮子”,增加农民的收入;招商引资项目6个,实现到位资金550万元,新增土地流转4户,面积180亩,从事养殖业、种植业。充分发挥兔业协会作用,全镇獭兔养殖户增至44户,全年共出栏獭兔2.2万只,有效推动獭兔产业的发展,畜禽养殖也得到有力推动,各种养殖大户123户。
基础设施建设
镇政府继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新修公路20公里,维修公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45口,新挖水窑147口,新挖山茅坑320口,基本上做到蓄水保水。新安装有线闭路400户,做到社社通闭路。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
历史文化
镇小学文昌宫是红四方面军政治部遗址,-同志曾在此办过公,现保留有红军石刻标语15幅。
旅游资源
禹迹山大佛是碑院颇负盛名的旅游景点,相传大禹治水曾经到此留足,故名“禹迹山”,已故台湾著名画家席德进故里就在附近的冯家坝。
禹迹山大佛
禹迹山大佛,位于南部县碑院镇,因而又名碑院大佛,距南部县城15公里,是四川十大名佛之一。佛高17.5米,腰宽6.13米,下摆宽5.2米,肢掌长、宽均为1.3米。面颇丰满,两耳及肩,双目微启平
禹迹山摩崖造像
禹迹山摩崖造像,又名禹迹山大佛。位于县城东16公里的碑院镇大佛村。大佛刻凿在海拔667米的禹迹山腰,背岩而立,面南稍偏西。佛高18米,腰宽6.1米,下肢宽5.2米,脚掌长宽均1.3米。面颊丰
历史沿革:
1950年,现碑院镇境域为碑院乡。
1994年,由碑院乡改为碑院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