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厝上溪北岸,西与蚶江交界,东连墩上。村庄原建于溪岸边,常因受溪水暴涨威胁,只好迁往大溪前地势较高地带建屋,故称“内厝”,因闽南方言“内”与“奈”谐音,亦称“奈厝”,名载于道光《晋江县志·铺递志》。俗称“奈厝前”,又称“内厝前”。
人口近3000人,村民以张氏为主。相传,张氏来自于龟湖鳌头。据说,朝廷钦差到龟湖,横行霸道,居然放马任意践踏吞噬田野庄稼,张氏村民忍无可忍,打断马脚,打伤官差。朝廷派兵围捕,张氏村民四处逃奔,其中一支流落至奈厝前,传衍世裔。
此事在龟湖一带也有流传。但是,据文献记载,鳌头张氏至清代乾隆年间尚居住于龟湖,其避难迁居奈厝前应在清代后期。然而,早在明代,奈厝前已有龟湖张氏聚居的记载。清代《芝山蔡氏纯仁公派谱牒》称,蔡钦质,“性耽音乐,不离丝竹”。娶“内厝前张氏”,明嘉靖元年(1522年)去世,葬于祥芝东城。可见,明代奈厝前即有龟湖张氏定居于此。清代,鳌头张氏避难时,移居奈厝前即是因为此地早就有同宗聚居,利于庇护之故。
清代,奈厝前居民尚有胡氏、侯氏等。清代《祥芝长房中派蔡氏谱牒》记载,祥芝蔡贞郡(1728—1779年),其女趋娘“适奈厝前胡家”。又称,蔡百合(1730—1779年),娶“内厝前乡侯氏,名纯娘,生乾隆四年”。
墩上 隶属奈厝前,北邻湖厝,东交上埭,西与奈厝前毗邻,人口351人,胡姓为主。原为荒芜土墩,后来此建居,故名“墩上”。清代末年,于村南创建“城隍公宫”(源自永宁城隍)。该宫香火绵延,成为当地老百姓的一种崇拜。
上埭 隶属奈厝前,北与东园交界,南邻洪窟,东依西港,西连墩上。村民以邱姓为主。据传,古时该村东南原属港湾海埭,因开垦建居于埭上,故称“上埭”。清代《金丘邱氏族谱》记载,邱国源第三世诚斋公见上埭“山明水秀,世传中有一穴,四时雨露不霑,是以为祥”,遂移居于此,以“祥埭”为雅称。
洪窟 隶属奈厝前,地处大溪南侧,为溪水冲成窟窿,遂建居于此,故称“洪窟”。东南邻西坑,姓氏以胡氏、邱氏为主。
奈清水库 位于奈厝前,临近青莲,故称“奈清”。建于1958年,坝长220米,高7.5米,集水面面积2.3平方公里,总库容84立方米。系以灌溉为主兼养鱼的综合性水利设施,也是锦尚一个农家旅游景点。(吴启昌)
奈厝前村附近有宝盖山风景区、石狮姑嫂塔、朝天寺、泉州港古建筑、虎岫禅寺、六胜塔等旅游景点,有永宁太平洋牡蛎、古浮紫菜、甜粿、石狮甜粿、安海捆蹄、红膏蟹等特产,有端午节(石狮端午闽台对渡习俗)、姑嫂塔传说、石狮灯谜、泉州笼吹、泉州刣狮、泉州踢球舞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