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介绍

地名由来:以境内的普陀路得名。清朝光绪初年,普陀山僧人慧根从缅甸迎回大小玉佛五尊,归国途经上海,留下两尊玉佛,于是建玉佛寺供奉,这是普陀路得名之始。(浙江舟山市也有一个普陀区,得名于普陀山,“普陀”取名于佛教《华严经》中的“普陀洛迦”,意为“一朵美丽的小白花”,后引申为观世音菩萨的道场。)。

2022年4月,教育部确定普陀区为2021年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县(市、区)。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普陀区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1年11月,普陀区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试点县(区)。

2021年9月,普陀区被确定为第三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2021年8月,普陀区上榜2021中国高质量发展百强区(直辖市以及副省级城市市辖区),位列第48位。

2021年8月,普陀区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普陀区人口数量为123.98万人,位列上海市各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8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18位。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普陀区上榜。

普陀区,隶属于上海市,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北部,是沪宁发展轴线的起点,也是上海连接长三角及内地的重要陆上门户和交通枢纽。西、北和嘉定区宝山区相接,东、南和静安区长宁区毗连,总面积55.53平方千米。下辖8个街道,2个镇。

普陀区是上海市西部的水陆交通要道,以境内普陀路而得名。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横贯全境,是西连太湖流域,东通黄浦江、长江的内河航道。19世纪末叶,中外商人凭藉吴淞江水运之便,纷纷在两岸兴建工厂,促进了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步成为上海著名的老工业区。

普陀区境内地势平坦,属河口滨海冲积平原。由于长江携带大量泥沙入海,不断淤积,海岸线逐渐东移,境内在唐代以前已经成陆。由于处于吴淞江下游主河道范围内,陆地的消长演变,又异于邻近区县。南北两岸支河密布,纵横交错,构成水网。

普陀区境域地貌属堆积地貌类型,为滨海平原的老滨海平原区。按地貌分类的形态及成因原则,区境微地貌可分为2个类型:一为老滨海平原,主要由长江携带入海的泥沙,经海潮相互作用积淤而成,约占区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海拔3.0—4.5米;二为吴淞江冲积平原,古代吴淞江河道宽阔,由于长期江海泥沙的交织沉积,河床逐渐浅窄,形成冲积平原,今区境吴淞江两岸1—1.5千米呈条带状的地域,均属这一冲积平原,约占区境总面积的一半,海拔3—4米。

境内大部分地面海拔3—4米,最高地区在杨家桥一带和北新泾苗圃西部,海拔为4.0—4.5米,最低地区在曹杨新村、沙洪浜和长风新村3街道地境接壤处,海拔在2.5米以下。地势北部略高于南部,西部略高于东部。由于境内长期大规模开采地下水,使吴淞江沿岸部分地区地面由海拔4米左右沉降到2.5—3米,高潮时,造成河水高于地面的现象,这是区域微地貌的一大变化特点。

历史沿革:

地境原南部属上海县,北部属宝山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淞江以南今胶州路以东地域被扩占为公共租界。

1927年,南北两部地境分属法华、闸北、彭浦、真如、蒲淞等区。

1943年8月,日伪政权在全市设立30个警区,区境内建立第十三警区。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2月15日将全市按警区设置行政区,设立第十三区,又名普陀区。

1947年1月,取消序数区名,称普陀区。

解放后行政境域历经多次调整,至2009年1月起成今状。

地名沿用至今。

普陀区周边行政区地图

上海乡镇街道地图

上海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