倴城镇介绍

地名由来:元代,大将那颜倴盏曾在此屯粮集草,“倴城”由此得名。

2012年12月,环境保护部授予倴城镇2010—2011年度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

南县辖镇。县府驻地。1958年建火箭公社,1961年更名倴城公社,1984年改镇。位于县境中部,距唐山市区44公里。面积137.1平方公里,人口9.6万。坨(子头)(京唐)港铁路过境。辖谷家营、王庄子、西北街、西南街、东北街、东南街、牛东庄、王东庄、吴东庄、周东庄、靳营、新立庄、东八户、西八户、梁泡、高泡、钟泡、姜泡、北营、小屯、张泡、霍泡、皂户、龙湾子、张官寨、马官寨、汤官寨、吴官寨、王官寨、薛官寨、周官寨、徐官寨、松树、毛庄子、魏营、双柳树、张耿庄、李家寺、东石林、西石林、高曹庄、东张士坎、西张士坎、东上坡子、西上坡子、洪营、果园、李庄子、尹桥、余家岭、曹营、潘庄、前曲荒店、后曲荒店、宋各庄、麻各庄、李方各庄、新庄子、庞方各庄、高庙、东杜方各庄、西杜方各庄、三义庙、杨各庄、马方各庄、燕方各庄66个村委会和东工房、西工房、南工房、北工房、文化路、北马路、西大街、西环路、便民路、农贸路、罗城小区11个居委会。农业主产水稻、小麦、棉花、花生、蔬菜。乡镇企业有金刚石厂。

“倴盏”,即元初有名的大将塔察儿。公元1215至1230年间,这位出身名门、曾任成吉思汗宿卫的大将曾在此地镇守,疏浚河道,修筑土城,用于屯粮集草。“倴城”由此得名,并逐渐发展成为北倚长城、南襟渤海、翼蔽京畿的军事重镇。

“倴城”当初成为一处栖粮之所,可以说有些偶然。时值战乱之年,骁勇的倴盏统领大军伐金攻宋。两国交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深谙征战与屯粮之法的倴盏大将军四下里探查了一番,终于在滦河下游、通津河南岸寻到了这块宝地。通津河,亦称运粮河,古来就颇为知名。经由人工开凿的闾芬沟,通津河又可与滦河相通。于是,一条畅通的河道,成就了倴城的未来。不过倴城确是块宝地,临河傍水,数百年来,却很少因水患遭灾。细究起来,当是因其地势较高,即使滦河改了道,通津河决了口,也基本上不对其造成威胁。得水之利而无水之患,于是在民间,也就有了“气死龙王爷,淹不了倴城街”的谚语。

到了明清两代,倴城的军事功能虽不如战时那样显赫,但却前所未有地繁荣兴盛起来。城内商号、粮栈、作坊、当铺遍布,最多时店铺达119家,其中有30多家名气直抵京、津及东三省。清代,倴城成为滦州四大名镇之一。清嘉庆十四年重修《滦州志》载:“倴城镇,在城南六十里,有四门,乡关市廛齐整,商贾富庶,三八日集。”繁荣盛况可窥一斑。

经济的繁荣也引来了各方面的兴旺发达。据史料记载,倴城也曾因寺庙林立、古迹繁多而远近闻名。关帝庙前的银杏树、圣寿寺外的八棱碑、马神庙的响水井、老母庙的夜鸣钟……一些古迹被涂抹上传奇色彩。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淹不了的倴城街上依然是店铺林立,叫卖声声,但那些曾经香烛鼎盛的庙宇早已无处寻觅。惟有古城,仍残存着些旧城垣,在一次次日升月落中印证着往事。

古城驻守在河的南岸,这条古时的通津河,如今唤作了北河。严冬时节,河上结了厚厚的冰,冰上有雪,乍看上去面目不甚清晰。然而数百年前,这里波涛涌动,河面上千帆竞发,载着顺水而下的万担粮草,又是何等的威风!远远看去,古城并不惹人注目,待渐渐靠近了,先前的几道“土岗”才显出它的威严。城墙残高五六米,底宽20多米,呈“∩”形分布,总长千余米。明弘治十四年《永平府志·古迹》所载的“倴城废县”,其实便是这座古城。元倴盏屯粮后,由于人口繁衍,地方狭窄,古镇居民逐渐南迁至今倴城所在地,旧地便称作了“古城”。几百年的时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草木已在城墙上扎了根,长得繁密茂盛,古城却因此添了几分沧桑。

倴城镇周边行政区地图

唐山乡镇街道地图

唐山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