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古驿镇原名“吕堰驿”,吕堰驿是古代襄阳的驿站,吕堰,古地名,此地早在先秦时期就设有驿站,又因吕姓在此居住,地当丘陵,干旱少水,便在周围挖有许多堰塘,既可蓄水,又可防匪,称“吕堰驿”。1941年实行“新县制”以来,更名为“古驿”。
2020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古驿镇为2017-2019周期国家卫生乡镇(县城)。
襄樊市襄阳区古驿镇地处鄂豫交界,南接襄樊、北连河南、217省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素有“襄阳门户”之称。全镇版土面积2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5.7万亩、8万多人。辖2个居委会、31个村委会:古驿、黄渠河、吕镇、西尹、李岗、岳岗、前刘、大张、王楼、张巷、外沟、金王、西马、大营、小营、孙寨、黄渠河、张坡、东吴、下涂、罗岗、新庄、下张、张官桥、佘咀、高王庄、宋湾、二房、唐吕、余沟、后咀、园艺场。该镇属典型的农业大镇,主要种植小麦、水稻、玉米、花生等农作物。
历史沿革:
秦朝时期(前221年~前207)古驿处于邓县境,南阳郡辖黄邮聚。
秦始皇五统,境内始修驰道,兴驿站。
东周至汉代时期,置邮驿,每三十里设驿,建驿亭,隶属南阳郡辖。
境辖建白马驿等驿站(亭)多处,魏晋时改属襄阳郡统辖。
光武帝刘秀发祥南阳,古驿为东汉南阳宛都的“宛口镇”或“都口镇”。
南朝宋、齐时,改属京兆郡管辖。
西魏改置樊城安养二县,本镇隶属安养县,统属河郡管辖。
北周时,撤樊城县,本镇仍隶属安养县管辖。
大象二年(580),古镇白马驿火毁,隋初迁建吕堰。
吕堰驿兴,以驿代镇,隋朝时随同安养县改属襄阳郡管辖。
唐朝天宝元年(742),安养县改为临汉县,为所辖。
唐永贞元年(850),临汉县为邓城县,本镇为邓城八镇三乡之一,统属襄州管辖。
南宋绍兴五年(1135),撤邓城县并入襄阳县,统属襄阳府所辖。
元朝初年(1273)到二十九年(1292),本镇隶属襄阳路,统属江北河南行中书省管辖。
明朝洪武初年(1368),隶属襄阳府,统属湖广行书中省管辖。
洪武九年(1376),统属湖广承布政使司管辖,为梅林里。
明正统年间,重修吕堰驿站,以驿代镇,辖十方。
淸初沿袭明代编制,至光绪年间为襄阳府襄阳县北乡所辖。
镇内置吕堰铺方,黄渠河方,龙潭寺方,乌鱼寺方,红绫铺方等十方,巡检司驻吕堰驿。
光绪三十四年(1908),废巡检司,吕堰驿为第七区,设自治局,区署驻吕堰驿。
1912年至1929年仍沿袭淸制为第七区,区下设保,甲、牌,区署驻吕堰驿。
1930年,更名为第六区,区署驻吕堰驿。
1941年10月,正式实行“新县制”后,为吕堰驿区,或称古驿区。
1941年,樊东樊西两镇合并为樊城镇,12月底撤销吕堰驿区,分设古驿乡,黄渠河乡两乡公所。
1948年1月,襄北解放区划分为三个区,以古驿为中心设第六区,区署驻马坡。
因襄阳尚未解放,驻地经常更改,区署先后驻古驿镇二房村,宋湾村等地。
1949年1月襄阳解放后,为古驿区,区署驻吕堰驿。
1949年1月8日,撤古驿区并姜沟区,区署驻今伙牌镇姜沟村。
1951年上半年设古驿区,1953年4月改为第八区,1954年各区取消序号排列,以区公所驻地命名。
古驿由第八区公所城古驿区公所。
1955年2月,撤朱集区,峪山区后,从原朱集区划唐吕,宋湾,高王庄,王楼4村归古驿区管辖。
1956年,撤古驿区并姜沟区,为姜沟区管辖。
1958年九月,撤区建乡,建人民公社,改古驿区为罗岗乡,宇宙人民公社,由罗岗、西尹、宋湾、吕镇等小乡组成,乡公社驻古驿街。
1959年撤乡,实行政社合一,并入黄集人民公社所辖,为古驿管理区,区公所驻古驿街。
1961年6月,改公社称区,原管理区改称公社,更名为黄集镇古驿人民公社。
1965年,分黄集区为古驿区、薛集区两个独立行政区。
1968年11月改称古驿区革命委员会。
1975年11月,撤区后,原区改称人民公社,原人民公社改称管理区,更名为古驿人民公社。
1984年,设区建乡,改称为古驿区。
1987年9月,撤区并乡,古驿区划分为古驿镇,黄渠河乡。
古驿镇,镇政府驻古驿街;黄渠河乡,乡政府驻黄渠河;古驿镇、黄渠河乡为两个独立乡镇,为襄阳县所辖,同属县辖二十八个乡镇之一。
其间,1995年12月19日,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撤消黄渠河乡,设立黄渠河镇。
2001年3月,乡镇合并,古驿镇与黄渠河镇合并为一个乡镇,更名为古驿镇,镇政府驻古驿街。
2001年撤县并市,襄阳县更名为襄阳区,古驿镇为襄樊市襄阳区所辖,为区辖十三乡镇之一。
2013年12月,襄樊市更名为襄阳市,襄阳区更名为襄州区,古驿镇为襄阳市襄州区所辖。
该地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