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中区红光村位于南川东路地区,隶属南川东路办事处,是一个典型的城中村,全村总人口785人,总户数210户,劳动力289人,占地面积3366亩,其中水浇地223.6亩,山地676亩,宅基地面积266亩。荒山地2200亩。农名人均收入4870元,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66人,男性人口344人,女性人口441人,人多地少的现状制约着城中村的发展。
产业结构情况:
村两委班子团结协作,充分发扬民主,通过招商引资开办企业11个,主要从事汽车修理、水泥制品、废旧金属市场、副食品加工、餐饮服务等行业。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于第二、三产业、外出打工和房屋出租。而农业收入基本亏空。村集体收入主要来源于村办企业,土地租赁,经营状况良好,年收入36万。红光村处于交通要道,交通便利,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总量较小,人多地少现状严重,人口结构处于老龄化且女性人口比列较大,耕地现状处于山根半干旱地状况和河道盐碱化状况,农业产业基本无收入,生产发展不具规模,不能发挥城郊优势的土地资源。
2、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产品科技含量低,企业流动资金紧缺,自我发展和市场竞争力较弱,信息闭塞,缺乏长远发展的后劲。农村二、三产业发展较慢,劳动力就业面窄,层次较低。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及劳动力转移,增加就业面。
3、红光村因历史原因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将大多数土质较好整块连片的优等土地征收,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和失地村民增加的因素,也造成了农村发展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发挥出城郊土地资源的优势。
4、因水利设施已老化,不能及时的按季完成田地的浇灌,现有的耕地处于山根半干旱地和河道盐碱化地,水源来自于附近厂矿企业的下水排出污水和南川河混浊的水源,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求。从而导致农业生产滞后的因素。
二、待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因土地的局限不能放开手脚,按思路进行规划发展,无法科学的展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和地域产业优势。
2、农民增收条件有限,资金缺乏,不能较快的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利用的限制不能大量发展和兴办村办企业。局限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加之城中村不能申请政府贴息贷款,农户有好的发展项目无法实施。
3、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加给农村、农民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得困难,加之农民外出打工的技能缺乏无法寻得很好的就业途径,给村两委解决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加大了村委工作的力度和难度。
希望上级主管部门积极协调土地部门,放宽土地利用,视各村的土地状况因地制宜的让其发展,不要将不能从事农业产业发展的土地规划在耕地保护范围。应在耕地保护中酌情放宽政策,灵活运用,给城中村的发展用地更多的机会。让其科学利用土地加大发展力度,准确掌握政策和抓住发展的机遇,放开手脚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自己的路子。
红光村今后的发展方向及需求
红光村因历史的原因,在七十年代计划经济时期,把大多数整块连片的优等耕地征给了政府,造成了现今人多地少的现状。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失地农民的不断增多,靠土地根本就养活不了上千口的村民。因此红光村今后的发展方向:一是加强村民科学技能的培训和提高生存技能,向二、三产业转化,大力发展村办企业,把农民向农民工方转变,提高就业技能,开拓更广泛的生存之路;二是加强农村社区建设,逐步步入村居之路,积极探索出一条城中村发展之路,因地制宜的利用好仅有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率,加快农用土地向商业化产业的调整,才能不失时机的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价值。因此需政府积极的协调土地管理部门,放宽城中村土地利用政策,视各村土地利用价值和农业产业收获率、产生的效益率,而划定耕地是否有保护价值,进行详细的调研来确定是否进行保护。我们也懂得耕地保护是关系到民生国策的重中之重,但一味的追求耕地保护,保护起来的耕地没有利用价值,也不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这样不但不能增加农民的收入,反之还束缚住农村的发展,势必产生负效能。希望政府部门视村情给予土地利用政策的宽松管理,灵活执行耕地保护措施,这也是城中村基层干部的期望,望给我们发展的空间;三是视各村的现状把部分城中村土地整合,划归集体土地为国有土地,让失地农民较多,且现有耕地没有农业产业较好收益的村民进入社保,这样不但有利于城市的扩位,而且还能消除农村不好管理、不稳定的因素,还能加快农村居民就业技能方面的促进,减轻政府管理压力也有利于全民素质的不断提高。
红光村附近有南滩古城、西宁山陕会馆、西宁城隍庙、西宁市烈士陵园、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西宁南山公园等旅游景点,有青海地毯、鹿角菜、西宁大黄、昆仑泉牌虫草酒、发菜蒸蛋、烤洋芋等特产,有青海下弦、塔尔寺酥油花、湟中农民画、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塔尔寺藏餐制作技艺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