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村位于旧镇镇东南部,北邻桥头村,西邻狮头村,东隔浯江江口与竹屿盐场相望,南邻浮头湾海域。旧镇通竹屿的县道从村北通过。
政区沿革
白沙民国时期为旧镇镇白沙保。新中国初期为第八区(后改为浯江区)白沙乡,1956年10月撤销浯江区,白沙改属旧镇镇。1958年9月改为属旧镇公社的白沙大队,即今旧镇镇白沙村,以一个自然村为行政村。现有1018户,4155人。
姓氏源流
白沙村为陈姓聚居地,始祖陈克建,于元代自东山岛岐下(骥霞)来开基。克建是陈元光十八世孙陈景俊的后裔。景俊于南宋时回居祖地河南光州固始县,生子登,孙公礼、公祚、梯,传裔固始。公礼的次子陈魁,字梅窗,于宋末度宗年间任招讨使,因得罪0相贾似道而辞官,后随帝日正、帝日丙南下,宋亡后,隐居东山洪淡岐下(即骥下,又称九里下)钓鱼度日,后被当地李门富孀沈氏招赘为夫,那时夫妇都年过五旬,无生育能力,乃以西岐头沈氏第三胞弟公承过继为子,名舅伴,传裔岐下。白沙开基祖克建,是陈魁之孙。白沙于明代已衍成大族,分传杜浔东山园、六鳌尾、路边。清代又分传于闽东霞浦及广西荔浦。
经济状况及基本设施
全村有耕地340亩,其中水田140亩,农地200亩,并有山坡地和滩涂。水田种稻和香蕉,农地种花生、豆类。山坡地种桃、李、荔枝等果树。滩涂建鱼虾池约3000亩,以对虾和白鳗混养为主,产品大部分销往日本等国。近年由县委书记钟禄贵引进浙江一养殖大户到白沙投资养殖泥蚶,效益甚好。自清代以来,白沙渔民已经在巴流、菜屿、红屿、横屿、井等岛屿发展“竖桁”定置网渔业。当时渔网用竹篾编成,往返靠摇桨小船,遇大风时两三天才能走一趟。改革开放后小船装电机,往返快捷,提高渔获物鲜度,经济效益大大提高。村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至2012年全村有家庭电话机985多部,移动电话机2900多部。摩托车户户皆有。有营运客货车12辆,农用车5辆,私家车35辆。1991年村投资10万元建柏油路面乡村公路1公里,与旧镇通竹屿的公路相接;并投资40万元建自来水设施。1992年投资28万元建水泥路面村道1.5公里。1998年投资20万元建设50米长的避风船坞。1999年投资40万元在虾池区建新村小区,用地18亩;2001年再报划10亩建新村开发区。白沙小学于1987年建设新校舍,校园面积7482平方米,建筑面积2240平方米。现设15班级,学生597人,教师23人。1995年在“天才埔”建白沙中学校舍,校园面积13850平方米,建筑面积4010平方米,现设17班,学生968人,教师49人。
名胜古迹
妈祖庙,在村东石牛顶,建于清嘉庆二年,面向大海,波光荡漾,帆影点点,景色宜人。
陈氏大祖祠。
白沙村附近有天福茶博物院、漳州花博园、漳州东南花都花博园景区、滨海火山地质公园、唐山过台湾石雕园、漳浦六鳌翡翠湾滨海度假区等旅游景点,有旧镇大蚝、漳浦沙西红鲟、乌石荔枝、沙西榕树盆景、深土紫菜、杜浔酥糖等特产,有漳浦剪纸、漳州片仔癀制作技艺、浦南古傩、民间信俗(三平祖师信俗)、锦歌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