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取周初“凤鸣岐山”之意而得名。
2021年11月,凤鸣镇入选陕西省乡村振兴示范镇。
2014年7月,凤鸣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岐山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92.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9133亩,辖3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20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4187人,其中城镇居民24784人,农村人口49403人。2003年度,凤鸣镇紧紧围绕兴镇富民,建设小康这个中心,突出结构调整,农民增收两个重点,加快农业产业化、镇村企业规模化、民俗旅游特色化、城镇建设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工业强劲、农业发达、商贸活跃的经济强镇。到年底,全镇工农业总产值18.2亿元,比上年增长9.3%,其中农业总产值8180万元,比上年增长8%,粮食总产量2.8万吨,比上年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1940元,比上年增加200元,增长10%,乡镇工业总产值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改制企业40户,上交税金2260万元,合同引资6000万元,其中到位资金2730万元,实现税收686万元,其中入库农业税230万元,入库农特税6.06万元,入库工商税450万元,全镇共完成劳务输出9519人次,其中新增劳动输出8087人。
2003年是农业应对人世挑战的开局之年,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遇到气候干旱、夏粮减产的严峻形势,农民种粮收入减少;秋粮又遇汛期冰雹、暴雨的严重袭击。面对困难,镇上把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农村工作的主线,努力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全镇粮食种植面积10.5万亩,经济作物1.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4124亩,全镇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大为改善,优质小麦5万亩,订单小麦8000亩,将粮经比提高到60:40,农业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优质粮油,优质禽蛋奶、特色蔬菜、畜牧养殖、苗木花卉、生态经济林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基本形成。
全镇产值达到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有2家,龙头企业带动各类生产基地2个,示范园15个。建立优质粮生产基地2万亩,建优质示范果园1500亩;在岐周公路沿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500亩;在沿山坡一带栽植干杂果经济林2000亩。根据本地牧草资源丰富的特点,在抓好传统家庭养殖的同时,引导扶助发展集约化规模养殖,投资300万元完成河远宝鸡牛牧业公司一期建设工程;投资万元办起粉王村PA肉牛养殖场;投资200万元办起了河家道翟氏奶源公司;投资25万元办起蛋鸡养殖场。
历史沿革:
政区沿革唐贞观八年(634年),岐山县治由龙尾城移此,历代因之。
1956年,改城关区为城关镇,辖1镇3乡。
1958年10月,设岐锋公社;同年12月,隶属凤翔县,辖7个管理区。
1961年9月,复隶属岐山县,辖39个生产大队。
1966年,城关公社更名为红光公社。
1969年12月,恢复原名。
1984年5月,政社分设,城关公社改为凤鸣镇,辖10个行政村、下设71个村民小组。
2001年11月,北郭乡、孝子陵乡并入。
2011年6月,大营乡并入,辖有4个社区和31个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