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由来:辛街乡原称务本村,因逢丙辛日赶集,故名丙辛街,后演变为辛街。
辛街乡东南与西邑乡相连,南与施甸县接壤,西与蒲缥乡交界,北与汉庄乡毗邻。南北长约15公里,东西宽约14公里,总面积141.33平方公里。乡名因驻地辛街村得名。2006年全乡共有15869户,64052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62548人,非农业人口1504人。辖18个行政村,98个自然村,232个村民小组。辛街乡为保山汉族聚居地之一。
辛街乡2006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19318万元,其中种植业8024.97万元,畜牧业3798.47万元,其它种养业709万元,二三产业6785.55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2286元。
-
基础设施
国道大保高速公路、省道云保路穿过境内。辖区内主要道路有:辛街—马鹿塘—大官市,马鹿塘—邵家山,辛街—下庄—水眼,盛家—阿今—龙洞—尖山,辛街—陶孔—大栗树—胡家—杜家,辛街—邹里(老滇缅路)、辛街—大村(老云保路),18个村委会分别至98个自然村均为弹石路面。
辛街乡通自来水10689户,通14659户,通电视12067户,装有电话或移动电话7099户,装有太阳能787户,建有小水窑2533户,建有沼气池387户。全乡有汽车132辆,农用运输车91辆,拖拉机402辆,摩托车2163辆。-
特色产业
辛街乡主要以烤烟、蚕桑、红砖生产等为支柱产业。
-
名胜古迹
辛街乡大村的飞来寺又名灵应寺(原属小六村建)。位于隆阳区城南20华里的大村小学旁。据考查,建于大清20年,距今已有346年的历史。相传当时的寺建在西山村背后的上马坡,但在立木的头天晚上深夜,天色突变,雷鸣电闪,乌云笼罩,乌风暴雨、风雨交加。工匠们第二天一大清早立木时,突然发现大殿的中梁不见了,便马上派人四处查找,找到在大村村西的一块空地上摆着。后来人们议论说,寺不愿意建在当时的上马坡上,便把它搬到大村建盖至今。
由于寺庙建盖时就有传奇的色彩,又有九牛水的传说,加之建筑精致,别具匠心、具有独特的风格,寺庙建盖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一三十赶会,有唱花灯的、踩高跷的、舞龙狮的、还有卖东西的小商小贩,四面八方来赶会的人们人山人海,络绎不绝,热闹非凡,香火甚为鼎盛。是保山坝子南面规模较大,人流较多,香火较旺,影响较大的一座古刹和佛教圣地。
历史沿革:
明代时期,金齿司编户九里,属芭蕉里。
清代时期,属保山县南上哨。
民国二年(1913年),属保山县第二区永顺镇。
1950年,为第二区。
1953年,为第一区。
1956年2月,设辛街区。
1958年,成立跃进公社。
1961年,为辛街区。
1966年,辛街区改辛街公社。
1984年3月,撤公社成立辛街区。
1988年,撤区设辛街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