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下厂村位于厍东关乡东北面,距乡政府驻地15公里,距毕纳公路12公里。全村总面积约5.944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570米。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1.3℃,年降雨量1243毫米,无霜期215天,年日照数1318小时,≥10℃年有效积温3627℃,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全村生物资源主要有牛、猪、羊、鸡等畜禽;以玉米、马铃薯为主的农作物栽培;以核桃、板栗、李子为主的经果林种植。
二、基本情况
(一)基础设施情况
下厂村为政府确定的二类贫困村,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全村均可通过无线信号接收电视节目。全村通村通组公路里程达6公里。全村12个自然村寨均通电,使用照明电户数414户,使用移动电话数180部,安装有限电视的自然村寨12个80户,水管水到户的232户。
(二)人口情况
1、全乡6个村民组,12个自然村寨,2009年末常住户数414户1625人,乡村户籍户数406户1605人。户籍人口中女性753人,其中育龄妇女464人。0-4周岁人口140人,其中女童68人。0-17周岁人口562人,其中女性270人。总户数中少数民族户数81户319人(其中彝族77户309人,白族1户2人,苗族2户6人,其他1户2人),留守儿童81人,空巢老人63人。
2、全乡总人口中绝对贫困户140户367人,低收入人口255户1129人,居住在本村、户口待定人数20人,外出半年以上人口586人(其中乡外县内7人,县外区内75人,区外省内126人,省外378人,全户外出72户350人),外出打工人员寄、带回现金80000元,2009年打工返乡人数3人,2009年出生人口56人,其中女性25人。
3、2009年死亡人口23人(其中0-4周岁儿童1人),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852人,乡村从业人员843人(其中种植业816人),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15人(其中建筑业6人,交通运输业2人,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7人),个体经营户户数3户,农业技术人员数35人(其中获县级以上证书人员数26人)。
(三)文教卫生情况
小学(含教学点)1所,教师8人,在校学生305人(其中女生149人);在校高中生20人,在校初中生120人;卫生室5所,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师10人;治安室1个。
(四、)农业用地情况
2009年末耕地总面积按公顷计192.9公顷,按丈量亩计2893.5亩,按常用习惯亩计1206亩。林地面积4263亩,其中灌木林面积2712亩。牧草地面积1523亩,其中天然牧草地560亩,人工牧草地963亩,其中当年新增面积963亩。累计退耕还林还草面积963亩,其中当年退耕963亩。
(五)生产生活情况
2009年改造茅草房住房16户,现有茅草房住房100户;现有无房户13户;完成改厕6户,完成改厨50户,使用入户管道水142户;移动电话用户180户,拥有彩色电视机80户,拥有摩托车9户(其中三轮摩托车2辆),拥有农用运输车3户,拥有小型电动钢磨201台。
(六)社会保障情况
基本医疗参保人数1251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67人,五保户5人,残疾人71人(生活不能自理12人)。
(七)村务情况
全年村级集体收入1000元(其中上级拨付办公经费1000元),村集体资产总额30000元,村集体债务总额1500元,全年获国家救济救助资金总额588645元(其中扶贫资金540000元,救济钱、粮、物150542元),村办公经费总支出2500元。村干部4人(其中大专以上学历1人)。全村党员16人(其中女党员2人,当年发展党员1人),2009年召开村民代表大会5次。
(八)农业生产情况
2009年粮食产量799吨(其中夏粮370吨,秋粮429吨);20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191头(其中牛178头),大牲畜出栏151头;年末猪存栏数432头(能繁母畜头数15头),猪出栏数450头;年末羊存栏数26只,出栏数47只;年末家禽存栏数2017只。
(九)其他
沼气池16口(其中2009年新建16口),小水窖9个(其中2009年新建4个),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发案数6例,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92万元(其中农田水利4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投资额66万元,农村村民私人建房户数20户,上级补偿资金22万元)
--人口总数:1625人农业人口:1625人非农业人口:/人
--行政区面积:4.83733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893.5亩
--主要民族成分:“汉族”“彝族”办公所在地:下厂村彭家寨
--所辖村:生产总值:548.75万元
--主要经济产业:“生态畜牧业”“养殖业”名特产品:“黑山羊”“核桃”“板栗
下厂村附近有总溪河风景名胜区、宣慰大田、过狮河桃源洞风景名胜区、宣慰府遗址、吊水岩风景名胜区、木空河·白龙洞风景名胜区等旅游景点,有布依族黄瓜籽、新猫场沙锅、彝族彝鞍、鸡场豆腐、苗族蜡染、纳雍姑箐贡茶等特产,有芦笙舞(滚山珠)、“划筷奠祖”苗俗、纳雍苗族服饰、芦笙舞(滚山珠)、彝族撮泰吉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