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所镇介绍

地名由来:右所镇因明洪武年间(1368年—1398年),曾在此设右百户所,简称右所。

2014年7月,右所镇被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等七部委确定为全国重点镇。

位置面积右所镇位于洱源县城东南部,东经100°03′,北纬26°01′,东有鞍山鹤庆县西邑镇、黄坪镇相靠,南有德源山、云弄峰与邓川镇、江尾镇、大理市喜洲镇接壤,西枕点苍山延伸与凤羽镇相邻,北依蒲陀山与玉湖镇、三营镇相接。国土面积302.43平方千米,其中山区面积占70%,坝区面积占30%。镇政府驻右所,海拔1971米,距县城18千米。历史沿革

右所镇汉代属叶榆县,后为邓赕诏所据,南诏并五诏后,置邓川睑,元初设德元千户所于中所,属大理上万户,至元十一年改为邓川州至清末,辛亥革命后,改为邓川县,县城驻现今的邓川镇新州。解放初设玉泉区、崇政区,1951年至1955年设邓川县,1958年与洱源县合并后成立邓川人民公社,1961年分出成立右所公社,1963年改称右所区,1970年恢复为右所公社,1984年成立右所区,1985年将腾龙、旧州、邓川划归邓川管辖,1988年区改乡,成立右所乡,2000年8月撤乡设镇。行政区划右所镇辖右所、三枚、梅和、中所、团结、西湖、幸福、温水、松曲、永安、陈官11年坝区村,焦石、腊坪、起胜3个山区村,共14个村委会,105个自然村,163个村民小组,其中焦石、腊坪、起胜为高寒贫特困山区村,腊坪、起胜为重点扶持村。人口民族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51956人,其中农业人口50466人,占总人口的97%。有汉族、白族、回族、彝族4个世居民族,汉族有24419人,占总人口的47%,白族有27537人,占总人口的42%。地理气候右所镇地貌为东、西、北三面高,东南部低,右所坝子四面环山,尤如一个聚宝盆,主要山脉东有马鞍山、西有点苍山延伸的罗时山、北有蒲陀山,最高海拔3255米,最低海拔1910米,坝区平均1978米。有苴河、永安江、罗时江三条河流由北向南经邓川、江尾归入洱海,属澜沧江流域洱海水系,有西湖、东湖、绿玉池三个淡水湖,正常年景,西湖水面面积6000多亩,蓄水量3500万立方米,东湖、绿玉池已沼泽化,全镇水面积7万多亩,水网密布,沟渠纵横,是洱海主要水源的流经区和产水区,水质经化验,均属清洁水。

制风塔

制风塔,位于右所乡元井村西山麓,塔为十二级空心方形砖塔,每级四面皆有方孔,从塔顶倒数第三层挂有风铃四个(这也是制风塔建筑上的一大特点)。塔身最下层南面开有一门,第二层南面镶有清光绪十一年(公

钟灵遗址

钟灵遗址位于右所大楼桥覆钟山腰,寺始建于明朝,由赵际泰、李肇芳同建,寺内为文馆,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重修,并增葺大悲庄、文昌宫、觉华殿。覆钟山林深壑静,一条条山泉随山势流淌,泉水流到

历史沿革:

汉代时期,属叶榆县,后为邓贱诏所据。

南诏并五诏后,置邓川郡。

元初,设德源千户所于中所,属大理上万户。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改为邓川州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改邓川县。

1949年,设玉泉区、崇政区。

1951年,设立邓川县。

1958年,与洱源县合并成立邓川公社。

1961年,分出成立右所公社。

1963年,改右所区。

1970年,恢复右所公社。

1984年,成立右所区。

1988年,区改右所乡。

2000年8月,撤乡设右所镇。

右所镇周边行政区地图

大理州乡镇街道地图

大理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