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庄村位于镇驻地南2公里处。东靠黄羊山,南面葫芦山,西接九龙山,成簸箕形,开口向北,东西筑一大坝,三山夹一水,形成山区人工湖即葫芦山水库;牛马庄村就坐落在大坝以北。汶水自南向北,经葫芦山水库,沿村西穿流而过,与吕家林村隔河相对。二O五国道经镇驻地绕村东与铁路交叉直通钢城区。牛马庄村地处丘陵地区,耕地265亩,182户,568口人。
牛马庄村坐落在葫芦山水库以北,汶河东岸,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据村碑记载:明洪武二年,李姓由山西迁此建村,因以贩卖牛马为生,故取名牛马店。据传,此处土地肥沃,草木茂盛,是放牧牛马的好地方。牛马店里圈养着99头牛、99匹马,到一池塘饮水,就变成100头牛、100匹马。店主奇怪,个个以小红缨作标记,可100牛马上也都有标记。人们以为,此处一定有神牛、宝马,是风水宝地,于是改名为牛马庄。
据《颜庄史志资料》记载,民国初年,颜庄为四区,全区17个乡,牛马庄属沈家乡辖;1939年4月,属颜庄乡辖;1950年5月属河沟乡辖;1956年并为颜庄乡;1958年10月属颜庄人民公社,牛马庄称为牛马庄连;1960年4月改为牛马庄大队,属颜庄管理区;1984年,颜庄公社改为颜庄办事处;撤销管理区改建乡镇,牛马庄属颜庄镇至今,牛马庄大队改为牛马庄村民委员会。
牛马庄村民世代和睦相处,团结友善;族姓之间不分众寡,互助耕耘。村中现有李、马、张、吕、赵、吴、刘、孟、乔、徐、杨11姓,陆续迁聚,其中李家人口最多。牛马庄老庄,东西向分前后两大街,前街主要是李家居民;后街是其他姓氏居民。村东西南北各有一盘石碾,石碾旁边各有一眼老井,现都已枯涸。
解放前,村西有一条莱新古驿道横穿而过,整天车水马龙,往来行人不断。依仗地理优势,村里开起了“李家客店”,兴起了许多手工业。“秀成木匠铺”远近闻名,“通坊”业主李训笃生意兴隆,杨法启的狗肉店驰名四乡。这条路不但养育了村民,还有一段光荣的革命历史,著名的“葫芦山伏击战”就在此打响。解放后,此路迁到村东,经过两次改道,拓宽成为现在的205国道。牛马庄村民的生活自解放后不断提高,生产方式随着历史的演变不断变化。
1952年成立了变工组;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6年加入万丰社,社长蒋佃和。1960年大队下设三个生产队,实行“人劳各半”分配,后来实行按劳分配加照顾的分配方法。村中没有劳动能力的被列为“困难户”、“五保户”,受到村里的照顾。1982年开始分地到户;1984年,全面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生产队解散。
1965年8月,集全县民工在村南筑起了一条长约600米的大坝,拦住了汶水,修起了葫芦山水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1971年“农业学大寨”,在汶河东岸造地50亩,修了一条防水堤;在黄羊山上整地200亩。1975年在村南建起了一个扬水站,提水至黄羊山半山腰,层层梯田绕山转,片片水果香满山。1976年,依靠莱钢的发展,牛马庄成立了莱钢蔬菜基地,定点、定量、定品种为莱钢职工供应蔬菜。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牛马庄村蔬菜种植面积由50亩扩大到200亩,由露天种植发展到温室大棚,销售地点由莱钢扩展到莱城、新泰,花色品种多样,打破了季节种植,真正走上了依靠科技致富的路子,村民生活也大大提高。
牛马庄村人重视教育,教育文化事业不断发展:早在1939年至1941年,村中就办起了牛马庄小学,当时只有一名教师王会选:1945年又成立了识字班、夜校。到1976年.又成立了牛马庄联中;1983年改名为牛马庄联小。1994年随着“双基”的落实,合班并校到河沟联小。自1977年恢复考,牛马庄村考入各大中专院的学生达20多人。
由于人口递增和205国道的拓宽,牛马庄的居住条件也开始变化。从1978乔永年第一个迁到铁路以东北岭后,相继又有近100户乔迁。现在,整个村庄依附在铁路两侧呈“丁”字形,由西向东、由南向北发展。村民的房子,由草房变瓦房,继而又翻盖为前后出厦的住宅。2000年,李寿来在村南还盖起了“小洋楼”。
1977年,莱钢为牛马庄村打了一眼深井,坐落在三岔沟村北.两村家家吃上了自来水解决了吃水难问题。
进入新世纪,牛马庄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揭开了新篇章。个体经济不断壮大,近两年来,牛马庄人走出了家门经商,有的买了汽车从事了运输业,还有的开路上山办起了养鸡场、养猪场。根据乡村规划,牛马庄村今后会更加美好。
*数据来源于莱芜市人民政府网站
牛马庄村附近有钢城大汶河国家湿地公园、棋山省级森林公园、汶源风光区、山东巧夺天工红木博物馆、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岭村等旅游景点,有莱芜鸡腿葱、莱芜黑山羊、莱芜大蒜、莱芜花椒、炒木樨肉、双烤肉等特产,有莱芜梆子、花鼓锣子、鼓子秧歌、济南羽毛画、章丘芯子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