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市池店镇营边村位于镇西线片3公里处,属晋东平原西部,九十九溪从村前穿越而过,324复线贯穿东西走向,泉三高速公路入口近在边缘,村落南北座向与泉州经济开发区连成一片,东与仕春村委会冷水井自然村连接一起,东南与西园办事处小桥社区相毗邻,西与茂厝村委会接壤,西南与磁灶镇坝头村委会交界上辖营边自然村一个,设营边村委会,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全村225户988人,耕地面积496亩。
【地名含义】根据晋江县志记录及山头陈氏宗联谊会提供得情况,营边村系从现有得西园办事处仕头社区山头自然村移居繁衍而来,那时村东有一个废弃的军营(封建王朝军队驻守的营地)后来逐渐成为“乞丐”聚集居的地方,故称“乞丐”营,然后往山头移居出来的祖先选定距离这个“营地”约500米左右的现定居点安顿下来,故称营边(“乞丐营”的旁边),也叫东营(东面得“营地”)。
【历史沿革】营边村在明、清时期属泉州南门外三十二都管辖,民国33年属碧山镇福居保,建国后的1956年属紫湖区紫南乡,后又划归紫湖区春湖乡,1958年划归晋江县磁灶公社坝头大队,1961年归属晋江县池店公社屿崆大队,1963年从屿崆大队规划出来,成立晋江县池店公社营边生产大队,1985年改公社成立池店乡营边生产大队,1987年改乡建镇,行政上称呼改为晋江县池店镇营边村委会。
【名声古迹与文物保护】在营边村区域管辖得东南方,有一座东西朝向“闻名遐迩”历史悠久,香火旺盛的“福慧禅寺”该寺占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在寺院的正南方,有一座南北横跨九十九溪的大桥,1984年被晋江县人民政府批准为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明朝万年间,福慧禅寺的门前是泉安大道的必经之地而寺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九十九溪,阻碍交通往来,遇到春天雨季,特别是俗称的农历“七月半水”经常造成洪水泛滥,少则2-3天,多则5-6天,根本无法通过,对来往泉州--安海得肩挑客及周边村落民众得生产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特别是营边村有200多亩可耕地需要通过石桥去隔溪耕地。在这种现实情况的作用下,民众呼声四起,时任泉州知府大人巡视民情后及时上奏朝廷,皇上准奏并任命泉州知府动用国库建造大桥,该石桥得桥梁、桥墩为石头结构,桥墩条石每块重0.6-0.7吨左右,桥面石板及两边护栏每块重约4-5吨,泉州知府为在造桥时趁机捞上一把,弄虚作假,虚报工程造价,把原有一座平直桥造成拱桥,当大桥竣工回朝缴旨时,皇上查问知府造桥工程情况,知府在启奏皇上时说“工程伟大到人站在桥头不见桥尾”(由于当时造拱桥是二头低,中间高,自然是桥头不见桥尾),历经时代的变迁,几百年洪水的无情冲击洗礼,大桥今日依然屹立在福慧禅寺得南边九十九溪之上,已成为名副其实得历史文物保护景点。
营边村附近有安平桥(五里桥)、晋江五店市传统街区、围头村、围头湾、灵源山旅游景区、衙口滨海休闲度假旅游区等旅游景点,有安海土笋冻、晋江胡萝卜、深沪虾仁干、深沪花生、深沪糖芋、深沪鱿鱼干等特产,有柯派高甲戏、安海嗦啰嗹习俗、元宵节(闽台东石灯俗)、晋江布袋木偶戏、潘山庙宇木雕、晋江灯谜等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