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滨街道介绍

地名由来:街道地处瓯江入海口,位于东海之滨,故名海滨街道。

2021年12月,浙江省民政厅认定海滨街道为浙江省革命老区乡镇(街道)。

海滨街道位于瓯江口南岸,距温州市区20公里,是温州永强机场所在地。街道总面积27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常住人口2.7万,外来人口2.3万。2004年,全街道实现工业总产值34.69亿元,农业总产值0.53亿元,出口交货值3.73亿元,财政税收1.29亿元,人均收入8808元,是温州市首批小康乡镇和全国股份制经济的发祥地。近几年来,海滨街道牢牢抓住发展机遇,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为指导,以建设现代化新海滨为目标,扎实工作,团结奋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得到了全面发展。

工业经济

工业经济蓬勃发展。企业呈现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趋势,基本形成人造革、箱包、鞋业、化工、农药、陶瓷等六大支柱行业。全街道现拥有私营企业67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9家,产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17家。2004年有8家企业获龙湾区百强企业称号。2004年,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平台--龙湾区标准厂房基地建设全面启动。

农业结构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都市型效益农业发展速度加快。建成700亩的市首批“放心菜”基地和蔬菜科研所研究基地——三周蔬菜示范场,以及2750亩的水产养殖基地和2134亩的瓜菜种植基地。圆满完成9310亩的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做到“田成方、渠相连、路成网、林成行”,农业向布局区域化、作业机械化、经营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

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根据综合配套的建设要求,充分发挥交通主体枢纽优势,相继建成环场路、海滨街、海宁路等道路网,开通宁村至海城公路运输路线,建成沙中大型停车场。南洋小区、机场过渡性扩建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建设中。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各项事业全面发展。在基层党建上,体现海滨特色的“参与工程、让利工程、基础工程、示范工程、爱心工程"等“五大工程”及无职党员定位岗、夕阳红志愿服务岗、扶贫帮困爱民岗、巾帼服务示范岗、民兵参建先锋岗等15个岗位全面实施。道德教育效果显著,设立海滨街道“扶贫帮困春风计划”专项基金,形成了良好的扶贫帮困氛围。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现已形成幼儿、小学、中学教育体系,特色学校、绿色校园的创建不断深入。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汤和庙等文物古迹受到保护并进一步得到开发。汤和庙建于明嘉靖七年(公元1528年),是为纪念抗倭英雄汤和而立的,庙内有许多纪念汤和的楹联,其中就有明嘉靖年间的大学士张璁的七言绝句和戚继光的七言律诗。为纪念民族英雄汤和,每年的正月初九、七月十五都要举行"宁城庙会",现在这项活动已发展成为"汤和文化周"。海滨街道将继续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海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历史沿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0月14日双村乡人民政府建立,属温州市永强区管辖。

1950年5月永强区分为16个乡(镇),双村乡分为沙蟾、宁村2个乡。

1956年2月,沙蟾、宁村2个乡合并为永江乡。

1958年10月永强人民公社成立,永江乡改为永江生产大队,改属温州市。

1959年5月,永江生产大队改称永江管理区。

1961年10月,公社体制下放,永江、永兴管理区合并为海滨公社,原生产队改称生产大队,海滨公社下辖(包括永兴管理区)28个生产大队,属温州市永强区。

1981年12月瓯海县成立,海滨划归瓯海县管辖。

1983年9月,政社分设改称海滨乡。

1984年5月海滨分为宁城、沙蟾、永兴3个乡,宁城、沙蟾乡为今海滨街道境域。

1988年7月沙蟾乡改为建制镇,改名海滨镇。

1992年4月,瓯海县改为瓯海区,永强区公所撤销,宁城乡并入海滨镇,属瓯海区。

2001年1月海滨、永兴、永昌、永中4镇合并为新永中镇,海滨镇撤销,设永中镇海滨办事处。

8月划归龙湾区管辖。

2002年2月,龙湾区行政区划调整,海滨从永中镇析出,成立海滨街道办事处。

海滨街道周边行政区地图

温州乡镇街道地图

温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