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平市地名由来:因地形为原而得名。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始置原平县。隋大业二年(606年)改为崞县。唐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唐林县。1958年改名为原平县。1993年撤县建市。
2022年1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原平市为2021年度国家卫生城市(区)。
2021年9月,原平市被列为整县(市、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开发试点。
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原平市人口数量为41.39万人,位列忻州市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位,位列山西省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24位,位列全国各县市区人口数量排行榜第1311位。
2020年6月,原平市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晋绥片区、晋察冀片区)。
2019年8月,2019年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名单出炉,原平市在列。
2017年2月,原平市上榜2016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原平市位于东经112°17′~113°35′,北纬38°35′~39°09′之间。东临五台,西靠宁武,南与忻州、定襄毗邻,北和代县、朔州接壤。西汉以来就是山西北中部的一个重要县份,也是太原通向塞外古城的交通枢纽。东西绵亘群山为历代之天然界域,阳武河、滹沱河畔是全市之开阔地带。东西相距62公里,南北长约58公里,总面积为2560平方公里。
原平,自西汉置县以来,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悠久历史。隋大业二年(606),原平始称崞县一直到20世纪中叶,也渡过了1350多年春秋。1949年全国解放后,仍称崞县。1958年12月7日,经山西人民委员会报请国务院批准改名为原平县。1959年12月,县级机关由崞县城迁至原平镇。1993年6月7日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称原平市。
原平市地处山西省北中部,是太原市以北唯一的县级市,辖7镇、11乡、3个街道办事处,520个行政村,49.3万人;设有党(工)委60个,总支28个,支部1189个,有党员24934名;总面积256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11万亩;是山西省转型综改先行先试和扩权强县“双试点市”。
原平地域广阔、资源富集,境内富含煤、铝、铁、石灰岩、钾长石、硅石、铜矿、粘土等20余种矿产资源,其中煤炭储量11.2亿吨,铝土矿储量1.25亿吨,铁矿储量9亿吨,石灰岩储量3019万吨,水源充沛,年可利用总量约1.7亿立方米,是山西省少有的富水县市之一;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京原铁路、同蒲铁路、朔黄铁路、大西线和大运公路、大运高速、108国道、崞五线、原长线等纵横交错,电网设施配套,是全省电网南北联络的中心枢纽;特产闻名、百业齐备,已形成以铝、电、煤、铁、机械装备制造为支柱的产业格局,是首批受国务院表彰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中国酥梨基地;人文荟萃、山川秀美,有“三里四乡”(三班故里、慧远故里、晋贤故里;将军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书画之乡、民俗文化之乡)的美誉。辛亥革命以来的将军有百名之多,其中人民解放军将军及军职以上干部47名,既有爱国名将续范亭、开国上将赵尔陆及解放军原总参谋长-上将、原军事科学院政委张工上将等,也有曾代表国民政府在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上签字的国民党军政部长徐永昌等。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崞县八景”始传于宋末元初,新建的天牙山风景区、滹沱河水利风景区等景色尤为独特。
近年来,原平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高点定位,作出了“扭住跨越发展,挺进全国百强”的战略部署,确立了“建设新型工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谐宜居家园”的奋斗目标;加强多点支撑,提出了实施思想大解放、作风大转变、项目大会战、教育大整顿“四大战役”和园区创建、天牙景区、治理滹沱、范亭广场、城南水系、城市畅通、化二改造、范中振兴“八大工程”的具体任务;构筑精神“高地”,通过继承发扬、深度挖掘,提出和弘扬了“崇文尚武、自强包容”的原平精神。力求在目标追求、思想境界、发展质量、综合实力上达到高水平。这一战略的实施,极大地激发了全市人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开创了原平转型跨越发展的新局面,全市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呈现又好又快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生产总值越过100亿,完成105.2亿元,同比增长10.5%;财政收入突破20亿,完成20.8亿元,同比增长18.7%;粮食产量超过7亿斤,达到7.002亿斤,同比增长6.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6亿元,同比增长2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2亿元,增长1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8亿元,同比增长16.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95元,同比增长14.6%;农民人均纯收入6472元,同比增长16.8%。各项经济指标均以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全市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等5项指标的总量均居忻州市第一,连续三年在忻州市年度目标责任考核中荣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