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陀镇介绍

地名由来:自晋朝以来就有盘陀岭之称,因古有“盘陀岭上几盘陀;攀藤附葛始能上”的诗句,故名盘陀镇。

2021年2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级文明村镇社区名单出炉,盘陀镇上榜。

盘陀镇位于漳浦县西南部,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13.6公里。全镇总面积116平方公里,自北而西至南三面绕梁山山脉:北与石榴镇交界的洞仔尖(海拔655米),西与云霄县交界的笔架山(海拔888.9米)、六齿山(海拔562米)、雀目山(海拔644米)、笋石尖(海拔688.5米)、狮仔石尖(海拔627米),南与沙西镇的四粒石山(海拔713米),与杜浔镇交界的分水山(海拔654米)。盘陀地名因盘陀岭得名,盘陀岭是古代闽粤交通要道,以险峻著称,而盘陀镇的中部、东部是一片平原。三面高山的流水汇成二十多条小溪,总的汇集于盘陀中部,形成盘陀溪,盘陀溪古名绥安溪,东晋义熙九年(公元413年)在“地极七闽,境连百粤”的地方设立一个属义安郡(今潮州)管辖的县,就选择在绥安溪之滨建县治,取名绥安县。绥安溪向东流至梅西,汇入九曲溪(属鹿溪中游)。以水路为主的时代,舟楫从绥安溪将盘陀一带丰富的农产品运往县城、旧镇。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盘陀镇社会和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66年国道324线改从盘陀经过,1991年8月又开通盘陀岭隧道,1993年引进台商、美国天仁集团总裁李先生在盘陀镇创办天福茶庄、茶博物院等。2001年国家农业部授予盘陀镇为中国茶文化镇称号,茶产业正在全镇兴起和迅速发展。昔日偏僻山区小乡变为今日堀起在漳浦西南部经济活跃的重镇。

全镇有耕地2.2万亩,山地11.6万亩。农作物有水稻、番薯、大豆、花生、甘蔗、茶叶、烤烟、生姜、芋头、蘑菇等各种蔬菜;荔枝、龙眼、桔柑、桃、李、香蕉、菠萝等水果。2001年,粮食总产量84万斤,水果总产量达12160吨。矿产有花岗岩、水晶、高岭土等,部分已开发利用。有温泉一处,在官陂村,温泉水质优良,日出水量1200吨以上。水源丰富。1960年4月建成梁山水库,库容1038万立方米。1978年7月又建成水晶场水库,库容324万立方米。两库的蓄水除灌溉盘陀镇和大南坂农场一带十多万亩农田外。还利用落差,建水电站两座,称梁山一级水电站,装机2台,容量400千瓦。二级水电站,装机3台,容量1200千瓦。一级、二级水电站是县办,盘陀镇又利用二级水电站余水的落差,建一座三级水电站、装机6台,容量1600千瓦。

天福茶博物院

天福茶博物院位于漳浦县盘陀镇天福茶庄内,国道324线旁,占地80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茶博物馆。博物院内有四大主馆,八大景观,主展馆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两层中式仿古。展出了茶叶科技、茶叶

历史沿革:

盘陀,汉朝设置蒲葵关(今盘陀岭)公元前112年,东越据蒲葵关拒汉。

三国时代吴国(258年)设置绥安县,属南海郡,唐朝,716年,在古绥安县,设漳州

宋代,盘陀为常乐乡塘田里,明代为第八都,正统六年(1441年)设盘陀巡检司。

清代沿袭八都地域名称,实行保甲制度,康熙六年(1667年)盘陀巡检司移驻云霄。

乾隆元年(1736年),巡检司再驻盘陀。

民国初年盘陀属西区,1928年为第七自治区,1934年属第五区(区署设石榴坂)所辖,1940年设立盘陀乡。

1944年,盘陀乡合并于绥安镇。

新中国初期属第二区(后改为石榴区)管辖。

1958年9月成立石榴公社盘陀管理区,蒲野、上洞二大队则属梅林管理区。

1959年12月兴建梁山水库,梁山盆地内的中周、内曾二大队移民于割埔,撤销了二大队的建制。

1964年9月,盘陀公社合并于石榴公社。

1978年3月,重新成立盘陀公社。

1984年9月盘陀公社改为盘陀乡。

1992年2月盘陀乡改为盘陀镇并沿用至今。

盘陀镇周边行政区地图

漳州乡镇街道地图

漳州社区/村地图

谷歌地图导航

CopyRight 2020-2024 谷歌地图网 All Rights Reserved.浙ICP备2024058711号

谷歌地图提供全国各省市高清卫星地图在线查询服务,包括局部详细的实景卫星地图,地图资料涵盖了全国350个城市地区,可放大查看城市的每一条街道及三维地图信息。